返回

第112章、后发优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80zw.la
    霓虹在战后的诸多产业发展,都遵循一种经济学上被称为“后发优势”的规律。

    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对大国兴衰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发现了“落后有利”的奥秘。

    作为经济史学家的亚历山大·格尔申克隆也提出了“相对落后性假说”,他认为后发国家由于经济落后而具有一种“后发优势”,因此该国就可以利用这种“后发优势”向经济持续增长转变。

    霓虹根据“后发优势”设计了一种经济赶超模式。这也算是霓虹的传统艺能了,从遣唐使时期就有类似的道理在。

    而近代的霓虹更是一直瞄准外国的先进技术,一旦发现目标就不惜一切代价全面引进。

    从最初的纺织技术、炼钢技术到后来的发电技术、化工技术,再到后来的机械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无一例外都是从欧美引进的,而霓虹靠自主创新实现的生产技术和工业发明却寥寥无几。

    这种技术引进是卓有成效的,当先进的生产设备或工艺引进国内并应用到工业化生产之后,很快就能产生比传统生产方式高几倍、几十倍甚至无法衡量的生产效率。

    产量的急剧增长使得霓虹享受了既得的利益,开始更大规模、更高频率引进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技术一被引进国内,就被应用到生产领域,然后快速消化吸收。

    工业领域中引进的大型发电设备、超大型炼铁高炉、纯氧顶吹转炉、乙烯成套设备等都是欧美国家应用的最先进设备。

    这些设备应用在霓虹工业领域,使得霓虹在主要生产部门的生产技术在战后的几十年间就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霓虹生产的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提高了。

    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化生产的核心因素和关键动力,就这点而言,后发国与先进国之间的差距越明显,其实现大幅跨越的可能性就越大。

    霓虹、新加坡、韩国、未来的种花家都用快速崛起的经历验证了这个规律。

    只不过,这种“后发优势”随着霓虹经济赶超的逐步实现,“后发优势”也随之不断消耗,这种赶超的时效性也开始丧失。

    到了这两年,霓虹的“后发优势”已经肉眼可见的即将耗尽,那些曾经助其赶超的有利因素或已消失,或已背道而驰。

    半导体产业则是少数的例外。或许是因为这是个发展至今不到40年的新产业,其所蕴含的后发优势消耗得要比其他产业更快,但是其重要性却令人侧目,所以霓虹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苦功。

    在战后的1948年,半导体在鹰酱诞生。极大的精简了电路设计,运用照片技术,把硅原料点,焊在照片中标记的地方。

    这一方法促进了半导体的飞速进步,是一项跨时代的伟大发明——把庞大的电路嵌入几厘米平方的电路板。这项新技术的登场,引发了电子设备的小型化。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革新,电子计算机有了民用化的可能,开始从军用、商用领域,转而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引领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梦寐以求的尖端技术。

    在“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这一口号的引领下,世界半导体制造商以此为目标,形成国际性竞争。

    恰巧就在这个时期,英特尔开发出了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最为常见的系统内存)震动世界,计算机上的储存器(内存),开始由原来的磁芯技术逐渐转变为半导体储存器。

    而主导IBM开发的被称为未来系统(Future System,F/S)的新的高性能计算机中,正是采用了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

    霓虹政府立刻察觉到了新赛道的出现,开始反击。从1976开始实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共同组合技术创新行动项目(VLSI)。

    具体到受VLSI计划扶持的五家企业,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拿东芝来举例,为了充分发挥综合电器制造企业的优势,在世界水平的竞争中取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0zw.la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