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零四章 两广熟,天下足!(来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压力。

    章衡想得更加周到,给这些流民登记,然后将这些资料分类统计,发到当地的央行支行,到时候这些流民过去直接贷款即可,然后还命当地的官府予以协助,发放一些适宜这个时候耕种的种子予以补种。

    除此之外,章衡还发动各州县的商户招聘流民务工,给他们做好身份确认,让大大小小的商户多少都招募一些,朝廷这边也会在商税上予以补贴。

    临安商行出力最大,光是汴京这边的临安商行,便大规模的招募了上万流民,不仅如此,还在流民归乡路上沿途设置粥棚,避免流民饿死的情况发生。

    更重要的是,章衡组织已经失去田宅的流民南下去江南,除了苏杭杨这几个富裕之地,还将这些流民送到荆湖地区、两广、福建。

    宋代的荆湖地区还没有真正成为后来那个【荆湖熟天下足】的荆湖。

    甚至这个时候连【苏常熟天下足】都还没有出现呢,这还得到南宋时候才会实现。

    现在这个时候,粮食重地基本还是江淮地区与江南地区,更南方的开发还不够充分。

    这就给章衡调整的空间了。

    既然荆湖地区、两广地区开发不足,人口也不多,莽荒之地更多,那么便趁机将这些人往这些地区送过去,让他们去开拓这些地方的土地去。

    当然这个过程肯定是十分残酷的,尤其是两广地区,这些地方大部分的地域还是很原始的状态,甚至瘴气病毒不少,估计过去的人要死不少。

    但没有办法,对于这些已经失去土地的流民来说,他们要么选择死在家乡,要么选择冒死一试,或者在那块既莽荒,但又富饶的土地上活下去!

    不过幸运的是,章衡对这些人的扶持力度是很大的。

    首先是召集海船,用船送他们南下,就近登陆进驻开荒所在,可以少去长途跋涉的辛苦。

    流放的可怕不仅仅在于流放地的荒芜,更多的是在路上发生危险,人的身体各有不同,长途的跋涉对于老幼来说,那是一道相当要命的难关,很多老幼走着走着就死在路上了。

    其次便是抵达地方之后的扶持,在章衡的支持下,央行进驻南方,以央行的名义筹建一家名为【大宋农业集团】的商行,主要业务便是开发荆湖两广地区。

    流民可以选择加入大宋农业集团成为雇员,在农业集团的土地上工作。

    也可以与农业集团签订合作,农业集团提供农具种子,流民自己开荒生产农业集团需要的农作物,等到成熟的时候,由农业集团统一采购。

    福建也是出了大力,因为近年来福建商业发展速度极快,海贸事业的发达,让福建对于劳力的需求极大,当章衡让福建这边接纳流民的时候,福建路这边立即组织船队北上,将可靠的劳动力先行筛选运到福建去,颇有后世各省市抢人的架势。

    于是,在章衡运筹帷幄,多方协同合作之下,百万流民的危机也渐渐消除。

    大部分的流民回到了原籍,剩下的流民少部分进入江南,少部分去了福建,大部分来到了荆湖两广地区开荒。

    就在章衡的忙碌时候,海州那边的消息也传了回来,是章衎给他写信告知的。

    章衎在信上写道,因为他之前乃是作为第一个探知到海州官商勾结的人,所以调查租过去,他是作为协办人员一起参与的,所以了解情况颇多。

    因为前期的工作做得比较多,所以证据链基本上都已经落实了,从张老爷到张县尉,到海州知州安汉章等人全部认罪,这些都没有什么异议,然而在是否扩大调查范围的时候,调查组却是发生了极大地对抗。

    包拯认为要一查到底,一竿子必须插到底也要捅上天,但韩琦却是认为,事情既然发生在海州,便要在海州结束,盲目扩大,容易引起官场地震,坚决不肯继续再扩大了。

    至于另外一个调查组成员战士宁一开始是持保守态度的,但在最终表决的时候,却是站在了韩琦那一边,包拯孤掌难鸣,但却是不肯罢休,直接往京中上书,现在调查已经陷入了僵局,就看汴京这边的反应了。

    另外章衎还说道,包拯有意到乡村里面去调查,将所有侵占农户田宅的人给找出来定罪,此事也被韩琦阻挠,韩琦给出的意见是,正常的借贷,只要没有超出朝廷规定的利息,便不属于违法。

    至于出售田宅,则是农户自己的选择,若是买卖田宅最终都能够成为定罪的理由,以后谁敢置买田地?

    天下读书人谁考上了进士之后,不是想着能够购买田宅,后代可以耕读传家,若是断了这条路,以后天下读书人如何出头,这是朝廷给天下人留下的一条通天路径,最是不能拆损。

    包拯辩驳道,读书人是人,农户便非人?

    正常购销田宅应予以支持,然则现在却是豪绅巧取豪夺。

    先是以高粮价陷农户于穷困,又以高利贷剥掉农户最后的一张皮。

    最后便是图穷匕见,让穷困潦倒的农户迫不得已将田宅卖出,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土地兼并!

    虽然这些人未必参与到此次海州桉之中,但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