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奉诫带着杨炯走在城头上,又过半刻时辰,崔玄暐就急匆匆来递交文书。
身为安西都护府的都护李奉诫能看这里一应卷宗。
如今李义琰还留在西州城,整个安西都护府的人手正在交替着西进,唐人对西域的控制力也在一步步地加强。
在很早以前,李奉诫想起自己还是十五六岁的少年时,那时候就听家父说过太子看起来是个和善的储君,实则很有手段。
而在太子登基之后,其集权的能力比之贞观时期更甚。
西域的子民在天可汗的治理下安居,皇帝与朝堂对西域加强了控制。
按照礼部送来的文书,换言之,就是礼部尚书许敬宗送来的文书,转述皇帝的话语,那就是西域的治理从大包大揽开始转为更加精细的各项职权所属,也就是具体事要分到具体的某一个人,大抵如此。
大致上以京兆府与都护府为中心,还要再兴建数座官衙。
再换言之,也就是皇帝要对西域更进一步地集权,甚至细分到几户几口人。
崔玄暐看向远处的田地,解释道:“原本是今年葱岭三月就开始开垦田地了,一开始田地开垦得并不顺利,刚种下麦子长势并不好,也没想到今年的寒冬会这么漫长,种下的麦子在冻土里发不出芽。”
他的话语停顿片刻,又道:“后来司农寺的官吏在城内做了一个暖室,在城内将稻子的秧苗养出来,长出了些许秧苗之后再种下去,从三月到如今四月,总算是有些成效了。”
杨炯疑惑道:“还能这么种田吗?”
崔玄暐摇头道:“这也是无奈之举,养出来的秧苗也死了不少,好在四月之后天气好转了。”
说着话崔玄暐指向怛逻斯城的另一片田地。
李奉诫看到怛逻斯城的北面,还有大片的田地,绿色的田地一直延伸到了雪山脚下。
崔玄暐又道:“这是四月中旬种下的粮食,现在刚长成,就是灌溉麻烦些,在这里不好挖坎儿井,只能用雪山上的雪水来灌溉。”
李奉诫看到田地里的作物都长到了膝盖高,倒也不需再用太多的水去养田,又道:“这些粮食恐怕还不够前方大军所需的吧。”
崔玄暐颔首道:“是啊。”
杨炯又追问道:“那该如何是好。”
崔玄暐从袖子里拿出一卷布,解释道:“这是天竺道行军总管,王玄策大将军送来的消息。”
李奉诫接过这卷布,看着其上的墨迹,所写的事也很简单,王玄策在东天竺准备了百万石粮草,正在从小勃律国借道,正在送去前线。
崔玄暐接着道:“在天竺崇文馆的刘弘业几次向朝中递交奏章,在天竺时季最好的时候粮食一年可以三熟,可军中……”
李奉诫问道:“军中怎么了?”
“军中的将士们恐怕不爱吃天竺的粮食,这里的稻子都是天山的稻种,不知这里的水土种出来的粮食如何。”崔玄暐感慨道:“刘府尹几次三番交代,他说将士们在前方拼命,我们后方不论多辛苦,至少要让将士们过得好一些,吃得好一些。”
有天竺这个大粮仓在,大军在外至少不会饿肚子。
崔玄暐与李奉诫说了如今的形势,其实大食人也想要得到天竺。
这件事说来也很巧,当年大食人灭亡了波斯之后,天竺正值内乱,王玄策趁势平定了内乱。
不仅如此,王玄策还留下了天竺女王,这是天竺的正统。
况且当年玄奘的天竺之行,早就让这个大唐僧人名满天竺。
因此,如今的天竺子民更愿意亲近大唐,而开始对抗大食人。
不论是民意还是立场,大唐都占尽了优势。
说不定现在的大食人,正看着落入大唐手中的天竺,望着这个大粮仓咬牙切齿。
阿姆河的上游位于帕米尔高原的高山冰川之上,在葱岭的诸胡口中,这条河有很多名字。
安延偃穿着一身白袍,彰显着他白衣胡商的身份,他看着阿姆河的河水低声道:“葱岭以东的人,他们将这条河称为阿姆河,我们粟特人将它称为乌许斯,是河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