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源相控阵成熟之前,PD(脉冲多普勒)雷达统治了高性能战斗机雷达好几十年,不是没有原因的。
看着这个雷达总体体制,高振东皱了皱眉头。
刘总很敏锐:“高总工,方案有问题?”
他现在已经大概知道高振东的风格了,高总工有一套自己的判断逻辑,导致在别人看来,他有时候异常激进,有时候却又非常保守,但是其判断方式,别人是很难抓着脉的。
偏偏看最终结果,他还次次都有道理,只能说,非常人行非常事了。
“高总工,这个方案也许是有一点激进,但是我估计过,还是有实现的可能的。另外,为了保证下视能力,我们准备给这个雷达增加一个单脉冲模式,利用单脉冲模式,使用你提出来的动目标指示技术,解决雷达的下视问题。”
只说下视,但是下射就不说了,从下视到下射,还是有一点点距离的。下视看见了,冲过去用机炮打算了。
高振东从沉思中惊醒过来,摇了摇头:“激进?没有没有,这个雷达不激进。我再看看,我再看看。”
一会儿我来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激进。
“噢,行,你继续看,有什么需要解释的就提出来。”
“对于F-100佩刀大小的探测距离不小于40公里,跟踪距离不小于20公里。这是空军提出的?”
刘总笑了:“不是不是,这是我们提出的,这不是还没有正式提交嘛,我们先这么提着,这个距离已经比RP-1翻了一倍还多了,想来空军那边不会有什么意见。” RP-1雷达的探测距离只有十几公里,测距距离更是只有可怜的几公里,这也是高振东对于仿制这个雷达一点儿兴趣都没有的最大原因。
这破玩意,如果不考虑能见度的问题的话,还不如眼睛好使,但是带双眼睛不需要代价,带个雷达却有几百斤呢。
“嗯……小了点,小了点。”高振东的想法,其实比这个高得多。
“小了?高总工,这已经是非常乐观非常激进的想法了。”刘总还是要讲科学的,可惜用户不会和你讲科学。
比如后来为8爷配套的雷达,别看是196几年就开搞,此时技术还极为落后,但是空军那边一上来就是双三要求,100km探测距离,干了几十年都没干出来。
如果说双三主要取决于飞机的话,那100km的探测距离,我们第一代雷达人使出了吃奶的劲也没搞出来。
高振东想了想,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刘总,这东西,我的建议是上视探50跟30,下视不小于30公里,且具备为半主动雷达弹提供照射的能力,否则空装那边第一个就不乐意。”
考虑到攻-5多用途战斗机的雷达天线口径有0.6~0.7米,想想办法,这个指标还是有可能够得着的。
花旗佬的F-4J的AN/APG-59,比这个大一些,1966年服役,但是对米格-21的迎头探测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