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的差别带来的性能差异,因为要求还没高到那份上,大概就是能用就行,整出来就算本事。
像日后光刻技术那一大堆高级技术在这个年代都不用考虑,根本用不上,也没条件用上。
搞个10微米~100微米的光刻,就想着把浸润光刻、多重曝光、EUV光源这些弄上来无疑是吃饱了撑着了。
且不说这些美滋滋的配套厂所,高振东自己,正在和厂里的一堆八级工研究工件台的事情,虽然不搞多重曝光,但是套刻还是需要的,工件台的定位精度还是要考虑。
套刻,就是把多个图形分多次刻到同一工件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形。
如果只是刻一次,那倒不需要管套刻精度,只要保证光的投射范围都在晶圆上以及光投影精度即可,可是在集成电路工艺里,是要分很多次光刻,来形成不同结构,而且这些结构之间又有电路连接,所以套刻精度还是要保证的。
至于双工件台,就先扔一边了,一个工件台还没搞利索呢,想那么多是给自己找麻烦。
“高总,你这个东西的定位精度要半丝?”一群老八级工有点嘬牙。
1丝,从机加工的角度,等于10微米,半丝,5微米。
高振东点点头:“嗯,先不考虑移动定位精度,就考虑两个工件固定时定位的相对精度就可以。”
如果微缩投影还没搞通的话,那移动定位精度就意义不大,因为不需要在晶圆上一个芯片一个芯片的刻,而是一次性投影出整个晶圆的图像,这种情况下,哪怕套刻,主要考虑的也就是模版、晶圆固定时的相对位置精度了。
之所以一开始都是搞的接触式或者接近式光刻机,这就是原因,技术简单得多啊。
几位老师傅,包括易中海在内,放下了大半的心,这个就好办多了。
高振东把整个光刻机机械部分的要求发给他们,并给他们一一解释,光刻机可不只前面那么一点东西,比如光刻胶的涂覆、无尘环境的生成等等
其实早期的光刻机,看起来像个化学实验室的通风橱柜似的,而且还带显微镜,用于人工调整观察,又像一个生物上用的玩意,反正就是不像个工业上用的机器,完全没有后来看起来那么高大上。
听了高振东的要求,所有的老师傅觉得这还是有门儿的,问题不大,领了任务就去工作了,这些老师傅,有的是三分厂的,有的是从其他车间临时借来帮忙的,不管哪儿来的,反正这段时间都要在三分厂的研究场地里干活了。
至于其他部分工艺,都交给1274厂了,他们那边条件成熟,好歹还是专业半导体厂嘛。
与此同时,保卫处长正在和刘海中谈话,刘海中虽然也是老锻工了,可是离八级还有距离,也够不上掺合三分厂的特殊项目,至于生产,他不是三分厂的人就更说不上了。
保卫处长找他谈话,是有好事情找他,至少在他看来是这样。
“刘师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