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多加小心是有必要的。」
接着,马烽又说了些文协这大半年的不顺。
除了人员更迭之外,茅盾文学奖的评奖也受到了影响。
茅盾文学奖的评奖周期为每三年一届,本来在1988年初文协方面就应该开始筹备评奖工作,但为了庆祝国庆40周年,文协就打算把颁奖时间推迟在89年国庆左右。
如此一来,评奖工作自然要推后了,88年12月才开始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筹备。
程序一如以往。
截止至次年3月,全国各地向评奖办公室共推荐长篇作品104部。
4月,评奖委员会名单确定,读书班成员确定,预定在6月在山东烟台举办读书班筛选作品。
到89年年末,文协方面作出决定,将本届茅盾文学奖评年由87年延长至88
年,之后各地又再次向评奖办公室补报推荐了作品。
这个时候马烽才走马上任,好不容易顺了茅盾文学奖的评奖工作,马上又要举办庄重文文学奖的评奖。
「唉!这事啊,全赶到一块了!」马烽说着叹了口气。
他这样的态度自然是不想让林朝阳对文协插手庄重文文学奖不满。
林朝阳态度自然轻松,对此也没说什么,他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愣头青,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跟文协找不痛快。
「那个,朝阳啊,其实我还有件事———”
马烽神色有些不好意思。
林朝阳轻笑着问:「你们不会是想跟我化缘吧?
「要化缘也应该找你们家那口子。」马烽哈哈笑着说。
他对林朝阳家的情况有所了解,知道林朝阳写作赚的虽多,可陶玉书在香江的事业做的更大。
开过玩笑,马烽正色说道:「茅盾文学奖现在评了两届,第一届《棋圣》得了奖,第二届《闯关东》得了奖。
现在已经是第三届了,去年年末花城出版社把你那部《寄生虫》报送到评奖办公室了—」
马烽的语气犹犹豫豫,憋了一会儿才说:
「朝阳啊,你看,两届总共也就11部作品获奖,你一个人就占了两个名额·—.
话说到这里,林朝阳哪里还能不明白马烽的意思。
这是嫌他拿奖拿的太多了!
不过林朝阳倒是并不介意,毕竟是已经拿过两届的奖项了,这就好比去了几年的足疗店,硬件条件再好也审美疲劳了。
「那我让花城出版社那边申请一下,《寄生虫》就不参评了。」
林朝阳的态度十分痛快,反倒让马烽有些不好意思了。
「那不至于,不至于。你看这一届评完,你就当个评委吧,怎么样?」
马烽说完这话,特意说明,「以你的实力,拿奖是大概率的事,临时退出也不合适。」
林朝阳觉得马烽考虑的也算周到,欣然同意了这个要求,但还是说道:
「以后作品不参评就是了,评委我就不当了,没时间。」
马烽却急道:「你得来啊,哪怕挂个名也行。”
评委作品不得参评,这是文协给林朝阳作品不参评找的由头,他要是不当评委,那这个由头也不成立了。
心知马烽急切的原因,林朝阳说道:「没事。这事谁也别提就行了,要是有人非得拿出来说,我就站出来解释一下。
这一届要是真拿了奖,那就是连拿三届了,放哪个奖项也说不过去。咱也得给新人机会不是?」
林朝阳坦坦荡荡的态度让马烽满心感谢,「哎呀!朝阳,你看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高风亮节啊!”
「瞎,有啥高风亮节的!」
「怎么不算高风亮节?《寄生虫》我可看了,拿奖没有任何困难。还有《入师》,可惜了,这么好的作品,真应该拿个奖,你还不参加庄重文。」
《入师》是89年出版的,按照茅盾文学奖的评奖规则要算到第四届去,到时候林朝阳的作品都不参评了,自然没机会拿奖了。
庄重文文学奖也有长篇奖,可林朝阳从一开始就说了他不参评这个奖项。
马烽的语气中满是遗憾,不似作假,
《入师》去年5月末先在《收获》发表,发表之初反响并不算大。
直到两个多月之后,口碑逐渐发酵,才得到文学界的关注。
《入师》的主题涉及了对生死的深度探寻、对社会职业的多元审视和对亲情的真切感受,天然具有强大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根基,在文学界收获了极高的评价。
从事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创作的人群对于这一类作品根本无力抵抗。
评论家在雷达去年9月的《文艺报》上撰写《于日常中窥生死》一文,罕见的在文章中以极为抒情的笔触写道:
「”.——-在这个生命最后的仪式里,入师予尸体以生机,将其最美的一面留在世间,将生离死别的剧痛和悲怆变得舒缓,
不禁令人想到泰戈尔的那句‘死如秋叶之静美’,入验师是这‘美’的缔造者,也是送行者。」
这篇文章在发表之后引发了不少读者的共鸣。
《入验师》这部除了在主题上有天然就能引人共情的能力,文字的优美也是一大优点,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韵味,让人在看过之后久久难以忘怀。
美学学者李泽厚在八十年代红透了半边天,论及影响力较之已经去世的美学泰斗朱光遣也不逊色。
他在去年10月的《燕京文学》上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论
的内在美学价值》。
文章中的观点认为:
林朝阳在《入师》中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在文字雕琢上细腻优雅,塑造出了绝美的意境,很有川端康成在代表作《雪国》和《千鹤》的风采。
但同时,却非川端康成那样一味的悲观和虚无。
在《入师》所塑造的物哀之美和幽玄之美中,有一股暗藏的旺盛生命力,
忧伤、质朴、安静、孤独,使作品具有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回味悠长。
将《入师》与《雪国》相提,将林朝阳与川端康成并论,这对林朝阳来说无疑是高度赞扬。
但李泽厚的文章相对还是含蓄的,有些林朝阳在文坛的重视拥是吹捧起来就比较赤裸了。
就比如参加过遂县会议、寻根文学一派的中坚力量之一的浙江作家李杭育,
他在《沪上文学》上发文认为:
林朝阳在《入验师》中展现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叙事节奏,相比于《闯关东》那种波澜壮阔、跌岩起伏的风格,《入师》的叙事节奏舒缓、平稳,脱离了对矛盾冲突的刻意铺排。
但这丝毫不妨碍本身的精彩,在一种平和的、宁静的、哀伤的氛围中展开故事,让读者深度沉浸在故事中。
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同样也是巨大的成功,并且这样的感受更令人难忘和持久。
在文章中,李杭育将《入师》和《闯关东》进行了深入对比,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入师》是林朝阳继《闯关东》后创作生涯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