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鸿遇上的难题很简单,也很现实,那就是――他找不到写大字的『毛』笔。
『毛』笔起源已久,民间传说秦时大将蒙恬偶然将兔毫浸入石灰水中而发明『毛』笔,事实上『毛』笔的历史远在秦前。远古之时便有缚毫为笔,到秦朝『毛』笔纳毫入管,方有了现代『毛』笔的雏形。只是当时笔的笔杆与笔头是分开的,笔头写得磨损严重,不堪复用时便将其退出,纳入新笔头固定了再用,便同后世签字笔更换笔芯一般。这种做法称为“退笔”,宋时东坡诗“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便是指此。到得汉代,制笔之法渐渐成熟,外形与后世『毛』笔已经一般无二。
只是自汉及晋,以至隋唐,所制『毛』笔大多是紫毫小笔。所谓紫毫,是指是野兔脊背上最长的全黑『色』『毛』料。盖汉以前书法艺术地位并未确立,文字只为实用,自然是以写小字为主。汉时多在竹简之上书写,当时又无高桌大椅,书写之时,左手持简,右手执笔,因此『毛』笔必须弹『性』出众,以便挥写。又因竹简本身吸墨极少,『毛』笔蓄墨不求过多。汉代『毛』笔,便纯为兔毫所制。
到得晋时,书法之风大盛,制纸工艺日渐成熟,对笔的要求自然也发生了变化。虽然晋时纸张书写前均经过处理,颇为光滑,但无论如何,纸吸墨较之竹简要多得多。此外晋时书风大变,行草盛行,一笔每连贯成行,对『毛』笔的蓄墨量要求更高。因此晋时兼毫笔较为通用,多采紫毫掺狸毫、青羊毫制成。
此时正值唐初,所见『毛』笔多为纯紫毫或以紫毫为主的兼毫,且均为短峰小笔。唐初书法也多以小字为主,便是题碑书丹,也不过寸字,所用『毛』笔自然无须长峰。且兔毫峰本不长,更兼当时制笔时,笔头纳入笔管颇深,少则三分之一,多则至半,也做不出长峰笔来。
前时卢鸿临写,多为二王书帖,以及当代名家墨迹,所用『毛』笔自然无有不妥。现下要认真习练书法,自然按照后世的思路,从大字楷书入手。只是如此一来,身边的『毛』笔便不够用了。只苦了小三儿,为了满足自己公子的愿望,将左近笔庄全跑遍了,还到幽州去了一趟,就是找不到卢鸿所求的大笔。
卢鸿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