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 重农迎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商鞅变法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规定:土地可以买卖;家里有两个成年男子不分家的,加倍征收他们的赋税;粟帛生产得多的,受到免除徭役的优待;经商及因怠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当奴隶。

    其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利益所决定的。历朝历代的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

    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

    与此同时,在历代帝王看来,私人工商业主一方面通过商品交换与高利贷盘剥农民,另一方面商业活动丰厚的利益回报又吸引着相当一部分农民“舍本趋末”,从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重农抑商政策在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地主官僚集团也因疯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败。

    为了发展凉州经济,杨成风在凉州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把重农抑商改成重农迎商。

    在杨成风看来,商业的发展繁荣是综合国力的一种体现,商业的繁荣与发展可以提高官府的财政收入。

    重农迎商的公布,让凉州的商人看到了光明的前景,加上黑鹰军在此次战役中不畏任何强敌保护属地的英雄气概、以少胜多表现出的惊人战力、令凉州的商人心折不已,两天来已经有十几个商人派代表前来武威,表示愿意接受杨成风的政策。

    杨成风以迷人的微笑,彬彬有礼地会见这些商人代表,欣然接受了他们的要求,并签定相关协定。

    在这两天内,杨成风也加班加点,设计出了一座他认为十分宏伟的武威城。

    新扩建的武威城呈正方形,每边为五十公里,城墙全用混凝土砌成,内外两道,外墙高十米,内墙高达十八米,每隔十八米设置一个防御塔楼,宽十米的铁制大门夹在两个巨大结实的守望塔之间,城墙周围由累斯顿河引水构成一道宽阔的护城河。

    全城规划时引入许多跨时代理念,包括交通、供水、排水、防火、防水、绿化、公共绿地、广场、功能区域划分等等,几乎囊括了所能想到的各个方面。每个步骤均有图纸规范,所用各种标识、记号成为以后建城的范本。

    城内分为商业区、住宅区、休闲区、行政区、军事区五大部分。主干道宽三丈,其余均为一丈五,城内街道采用棋盘式设计,中心区是一座占地数十亩的内方外圆形广场,主要用来举行各种活动、发布各种公告。广场正北为郡府所在地,后来改为政务院。以此广场为中心加上构成正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