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四零章 自古套路得人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是因为时机不到。

    一方面是因为,大明才刚建立,有着诸多的事情需要去。

    二来则是,清丈田亩的事儿,历来都是特别敏感,还牵扯到众多人的利益。

    很容易就会引发巨大动荡。

    光武帝刘秀,这个在史书之上,被许多人大夸特夸的人,能取得了天下,却清丈不了田亩。

    从这里就能看得出来,这清丈田亩的事儿,到底有多难办。

    有多少人会反对!

    而朱元璋现在准备开始着手清丈田亩,一方面是他觉得,胡惟庸以及丞相制度,已经被废。

    六部直接对他负责。

    已经将很多的权力,握到了手里。

    而经过了之前的空印案,还有修建中都的事。

    也敲打了一番勋贵,清理了一批,地方上的贪官污吏。

    整体而言,要好上很多,阻力要小上不少。

    也建立起来一个比较强有力的机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则是,梅殷弄出来的那算数书,非常精妙。

    已经在国子学里,进行大力的推广。

    国子学的众多学子,现在的数学水平,那是突飞猛进。

    可以说是一日千里!

    如今已经培养出来了,大批在算术上面有着很深造诣的人。

    有不少人,让他们继续深入学习,或许还不行。

    但是把他们派遣出去,到地方上去,按照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核算田亩知识,还是没有任何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朱元璋自然而然是要开始着手做这件事了。

    这在他看来,这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哪怕是听从梅殷之言,来了海,并且在商业上面,也有了一定的调整,获得了不少的钱财。

    可在朱元璋看来,这土地依旧是重中之重。

    依旧是国之根本。

    毕竟靠商业,海运吃饭的人终究是少数。

    绝大多数大明的百姓,还是要依靠土地,来种获取粮食,获取生存的物资。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清丈田亩,依旧是头等的大事。

    是必须要做的!

    必须要明白,大明有多少地,每家门口又有多少田。

    而且,还要明白他们的田是上等田,还是下等田。

    是旱地,还是水浇地……

    各方面都要明确。

    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只有对这些了如指掌,才好制定政策。

    进行调兵遣将,或者是收取赋税之时,都能够更加的准确,做到心中有数……

    “刘先生,咱准备清丈田亩了。

    在全国范围进行,刘先生以为如何?”

    武英殿内,朱元璋望着刘伯温出声询问。

    这一次,朱元璋这里不仅仅只有刘伯温一个人。

    除了刘伯温之外,还有刘伯温的长子刘琏。

    也就是梅殷的另外一个岳父。

    朱元璋同时接见他们父子两人。

    “陛下,清丈田亩是一件好事儿,于国于民都是好事。

    这是国之根本。

    唯一觉得不好的,也只有那些官僚士绅等人了。

    这些人手里面,有着很多隐匿的田产。

    只怕,有很多人都会反对这事。

    对于清丈田亩,刘伯温自然是支持的。

    一方面是因为,刘伯温为官不贪,他家本身就没有多少地。

    另外一方面,乃是因为刘伯温的追求不一样。

    熟读史书,也知道清丈田亩,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甚至于,早在一开始的时候,清丈田亩这事,都是他给皇帝提的。

    这个时候皇帝问起他,他自然不可能会说别的。

    “不过,臣觉得清丈田亩这事,牵扯的人太多,涉及到的利益也同样太大,不能够操之过急。

    不能够一下子,就将整个天下,都给纳入到清丈田亩的范围之中。

    这样的话,很容易就会引起大规模的动荡。

    闹出诸多的乱子。

    而且,也没有这么多的人手去干这事。

    臣觉得不能急,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比如,可以先从一个行省开始。

    如此,一来有足足的人手可供使用。

    二来,也能够减少很多的阻力。

    就算真的出乱子,也只出在一个行省,不会期待到其余行省。

    三来,也可以通过第一次的清丈,好好摸索出一些经验来。

    并培养出诸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