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
那么又是谁人上奏吗?
用心何在?
为什么事尚未发,就传遍了整个大都,似乎唯恐别人不知道一样。
汪元量心中已经有了计较:“恐怕,有人想搞死真金太子。”
“到底是何人啊?”
其实也很明白。
真金太子一系列改革,打得是谁的利益。
百姓得利了。朝廷得利了。中间谁损失了?
自然是蒙古王公。
前文也说过蒙古王公封地问题。也说过蒙古王公可以推荐门下入仕,可以说蒙古人中贪污最厉害的就是这一批人了。
原因很简单。
官僚只为自己权力来源服务。
这一批官僚的权力来源,并不是中枢,也不是忽必烈。
他们不需要考虑忽必烈的利益,只需要考虑背后主人的利益。这些蒙古王公的利益是什么?
总不是想大元天下,千秋万代吧?
那是忽必烈需要考虑的问题。
他们需要考虑的仅仅是搞钱。
多多搞钱。
毕竟,缺钱这一件事情,几乎上所有人要面临的问题。每一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经济账。
蒙古王公们纵然富可敌国,也是不够的。
让门下官员,以各种手段搞钱,就是他们用来搞钱的渠道之一。
这一批官员被打击,蒙古王公们损失最大。
当然了,真金太子还是有分寸的,仅仅是点到为止,只打苍蝇,不打老虎。这些蒙古王公的爪牙被砍掉了。他们岂能善罢甘休。
“只是这个手段,太不像鞑子能用的了。”
对真金太子劝进,这一招又隐又毒,击中要害。忽必烈纵然一日不断气,权力也是要掌握在手中的,毕竟蒙古人可没有汉人是孝道,游牧民族之间,父慈子孝的事情,不要太多。
这一招,让真金太子辩无可辩。
最好自证清白的办法,就是求去监国。
一旦真金太子不当监国了,一系列新政,他们就有把握给搬回来了。
在汪元量印象中,蒙古人的权力斗阵都是赤裸而直白,很少有这样阴损的招数。汪元量一时间不知道是蒙古王公麾下有汉人谋士,还是蒙古人在中原时间长了,也学坏了。
但是能看到鞑子父子相残的局面,汪元量自然高兴之极,恨不得抚琴高歌。
不过,他也知道而今气氛太过紧张了。
他还是少嘚瑟一些好。甚至在日记之中,也不能表明这种心态。
于是他整理心情,将这其中事情一一写明,最后特别在最后,表现出忧心忡忡:“汉武有巫蛊之祸,唐太宗先有玄武,后废太子。我主之功绩,不下汉武唐宗,然汉武唐宗之祸,将现于今日乎?如是,则天下多事,社稷谁托?”
看似忧心忡忡,其实暗搓搓的表示,真金太子是下一个太子刘据,或者李承乾。死定了。
这也是汪元量心中的期盼。
他这几日,日日盼着皇宫方向喊杀声起,废太子总要有一些动静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