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歙隐隐感觉到,改变命运的机会,如今正摆在自己的面前。
他这样的人,看似风光,通过在晋赵边境的走私贸易,积攒了许多财富。
可说到底,也不过是官府养的年猪,等养肥了,随时可以开宰。
如今他为桓熙办事,只要桓家不倒,试问将来,谁又敢谋夺自己的家产。
只需要抱紧桓熙这条大腿,将来蒙他恩赐,得个一官半职,子孙后代也将受益无穷。
因此,哪怕桓熙再交给他一个任务,让赵歙熟记沿途山川地貌,赵歙也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
翌日,赵歙匆忙准备着货物,只是与往常不同,他将亲自前往关中。
这并没有引起外人的怀疑,毕竟当夜赵歙是被秘密带去的征虏将军府,无人知晓他曾受到桓熙接见。
其次,赵歙囤积了一大批货物,按照他的说辞,自己亲自看着才能安心。
离开汉中之前,桓熙再度派人暗中接触赵歙,叮嘱他,即使王猛拒绝,也不可以失了礼仪,对王猛不敬。
《三国演义》里,先主邀请武侯出山,也是三顾茅庐,才得卧龙辅佐。
桓熙对王猛有的是耐心,像他这样的经世之才,又怎么可能轻易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赵歙走后,桓熙也暂时放下对王猛的渴望,专注于州务。
不同于此前在益州与周抚分享权力,如今的桓熙,集梁州军事、政治、财税等三权于一体,在这一亩三分地上,桓熙已经掌控了绝对的权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无需理会桓温的态度,可以自行其是。
桓熙摩拳擦掌,想要在梁州大展拳脚,而最先便是在军队进行改革。
枪杆子里出政权,如果不能抓牢军队,哪怕是天子,也只能作为傀儡,任权臣欺凌。
梁州原有三万守军,其中掺杂着许多成汉降卒,他们的军事素质良莠不齐。
桓熙与长史朱序、司马邓遐、参军桓伊、沈劲等心腹商议过后,决定把军队分为两部。
其中之一,名为战兵。
战兵不事生产,由官府提供衣食,发放军饷,解决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