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为太子。
这个举措,为日后李建成、李世民的兄弟相残,埋下了隐患。除了立李建成为太子以外,李渊同时又封李世民为秦王,让他执掌军权;封李元吉为齐王,让他继续镇守李唐王朝的根基——太原。
李渊非常清楚,这三个儿子虽然是一母同胞,但是在无形中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另一派则是秦王李世民。从确立太子之日起,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父子三人的关系,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最初的和睦到如今的表面和睦。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
在确立好太子人选,以及册封李世民、李元吉两个儿子王爵之后,很快,唐高祖李渊便要分封群臣百官,尤其是李唐王朝的开国元勋。那么,已经成为大唐开国皇帝的李渊,是如何对群臣进行分封呢?
李渊称帝之后,任命相国府长史裴寂尚书右仆射、知政事,相国府司马刘文静为纳言,司录窦威、民部尚书萧瑀俱为内史令;李纲为礼部尚书、参掌选事;殷开山为吏部侍郎,赵慈景为兵部侍郎,韦义节为礼部侍郎,主簿陈叔达、崔民幹并为黄门侍郎,唐俭为内史侍郎,录事参军裴晞为尚书右丞;礼部尚书窦璡为户部尚书,蒋国公屈突通为兵部尚书,长安令独孤怀恩为工部尚书。
不仅是册立太子、分封二子王爵,以及封赏开国元勋。同时,唐高祖李渊在登基称帝之后,又大封李氏宗亲。李渊明白,自己之所以当初能够那样顺利挺进关中,攻克长安,这些李氏宗亲是出了大力的。李渊挺进关中时,关中各地的李氏宗亲纷纷起兵响应,李渊才能一举占据关中。
于是,李渊大封李氏宗亲。以蜀公李孝基为永安王,柱国李道玄为淮阳王,长平公李叔良为长平王,郑公李神通为永康王,安吉公李神符为襄邑王,柱国李德良为新兴王,上柱国李博叉为陇西王,上柱国李奉慈为勃海王。
按道理,新朝建立,对于前朝的亡国皇族应该斩草除根,永绝后患。比如,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政权的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建立刘宋政权后,对于东晋的司马氏皇室展开血腥的清洗;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杀死隋炀帝后,除了秦王杨浩以外,几乎所有的隋朝宗室成员,都被宇文化及斩尽杀绝。
那么,李渊建立唐朝后,会不会对前隋皇室大开杀戒呢?他又会如何对待已经禅位的前隋小皇帝杨侑呢?对于隋朝皇室,李渊并没有大开杀戒,相反对他们还是相当宽厚。面对已经禅位的杨侑,李渊封他为酅国公,将他幽禁于长安。大唐建国一年后,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十二日,杨侑在长安神秘死去,年仅十五岁,死因不明,谥号“恭皇帝”,葬于庄陵。所以,杨侑又被称为“隋恭帝”。
至于其他隋朝皇室,李渊为了显示新朝的大气,专门下诏,隋朝宗室中只要有真才实学的,依旧可以在大唐朝廷为官、效力:
近世以来,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诛夷。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其隋蔡王智积等子孙,并付所司,量才选用。 (《资治通鉴》)
大唐建国,万物维新,一个崭新的王朝横空出世,开启了一段属于它的辉煌。作为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在大唐开国伊始,确实表现出了一个新生国家君主的气度。比如,《资治通鉴》中就有一个故事。
李渊当了皇帝之后,一点都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而是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怎么平易近人呢?李渊每次接见跟自己打天下的开国元勋时,从来都不自称朕,依旧自称名字,甚至有时还要拉大臣们与自己的同座。刘文静见状,认为这不符合君臣礼节,向李渊进谏道,举出了东晋丞相王导的先例:
昔王导有言:“若太阳俯同万物,使群生何以仰照!”今贵贱失位,非常久之道。 (《资治通鉴》)
可是,李渊对于刘文静的进谏,却不以为然,反而引用了汉光武帝刘秀与隐士严光严子陵的故事,进行反驳:
昔汉光武与严子陵共寝,子陵加足于帝腹。今诸公皆名德旧齿,平生亲友,宿昔之欢,何可忘也。公勿以为嫌!
另外,李渊在称帝之初,为了彰显李唐新朝从善如流之风,广开言路,允许任何官员,都可以向皇帝提意见。于是乎,李渊刚刚当上皇帝不久,就收到了称帝以来的第一个谏言。这是来自万年县法曹孙伏伽的奏表:
隋以恶闻其过亡天下。陛下龙飞晋阳,远近响应,未期年而登帝位;徒知得之之易,不知隋失之之不难也。臣谓宜易其覆辙,务尽下情。凡人君言动,不可不慎。窃见陛下今日即位而明日有献鹞雏者,此乃少年之事,岂圣主所须哉!又,百戏散乐,亡国淫声。近太常于民间借妇女裙襦五百馀袭以充妓衣,拟五月五日玄武门游戏,此亦非所以为子孙法也。凡如此类,悉宜废罢。善恶之习,朝夕渐染,易以移人。皇太子、诸王参僚左右,宜谨择其人;其有门风不能雍睦,为人素无行义,专好奢靡,以声色游猎为事者,皆不可使之亲近也。自古及今,骨肉乖离,以至败国亡家,未有不因左右离间而然也。愿陛下慎之。 (《资治通鉴》)
孙伏伽的这道奏表,火药味十足,语气非常冲,矛头直指唐高祖李渊。孙伏伽批评李渊,追求“形式主义”,各级部门投其所好,大有败坏风气之危。而且,孙伏伽的话语,非常直白,一点都不婉转。
看到这样一道针针见血的进谏奏疏,李渊作何反应?这位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欣赏孙伏伽此人,认为这样一个人才,怎能屈居功曹之职,骈死于槽枥之间。于是,唐高祖李渊擢升孙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对孙伏伽委以重任。并且,《资治通鉴》记载,“仍颁示远近。”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在长安正式称帝,建立大唐王朝。李渊称帝,标志着隋王朝统治的彻底终结,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新生的大唐王朝,以一种傲视群雄,睥睨天下的英姿,挺立于华夏大地之上!
大隋王朝,在走完了三十七年的短暂的风雨兼程后,犹如一颗流星,转瞬之间迅忽陨落,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滑落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无影无踪,永远地消失了。从此,世间再无大隋。隋朝,好像一股云烟,销声匿迹,在历史长河当中,留下了瞬间、片刻的星光。
然而,就在这之后,代表中国古代盛世巅峰的形象代言——大唐王朝,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自武德元年(618年)一直到天佑四年(907年)的289年的漫长岁月中,华夏民族在这个气势恢宏的王朝的引领下,驾乘万里长风,破雄涛飞浪,拨云见日,一步步冲向了中国古代黄金盛世的巅峰!
在这个伟大王朝的带领下,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盛唐的烟花,在历史长河中喷薄而出,中国历史开始了它绚丽的新生!大唐,好像一轮初生的旭日,冉冉升起,照耀着世界东方!
建立大唐王朝,对于李家父子而言,只是一个开始。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们历史使命还很重大,任重而道远。无论是新生的李唐王朝,还是天下无双的李家父子,他(它)们肩负着平定四海,一统天下的天降大任。
唐朝虽然建立了,但是,此时的唐朝还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还只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地方性政权。当时,唐朝所统辖的疆土,仅局限在关中、河东、巴蜀一带,国内还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数支地方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可以说,初建的李唐王朝,只是隋末群雄割据政权中的一个地方政权。
而且,唐王朝此时所面临的局面,也是相当严峻的。这个严峻的局势,那就是各方格局群雄蠢蠢欲动。自从隋炀帝在扬州死于非命,各路群雄相继称王称帝,纷纷向最高权力发起了挑战。
所以,刚刚建国的李唐王朝,所面临的局面是:四面受敌。唐王朝的外部局面,北方山西的刘武周,依附突厥,野心勃勃,想要称霸中原;占据河南的王世充,坐镇东都洛阳,对大唐虎视眈眈;河北窦建德兵强马壮,实力不容小觑;陇西薛举、薛仁杲父子,割据一方,自称西秦霸王;梁帝萧铣雄踞江南,势力强大,《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萧铣的实力:
东自九江,西抵三峡,南尽交趾,北距汉川,铣皆有之,胜兵四十余万。
群雄并起,四面受敌,唐王朝建国之初,所面临的军事环境是错综复杂。唐高祖李渊为了能够完成大唐一统天下的宏图伟业,制定了先固关中、东征中原、再平江南的战略计划。就这样,唐初的统一战争拉开了序幕。
可是,还没等唐高祖开始实施自己一统天下的战略计划,刚刚立国不久的他,却收到了一份出人意料的“礼物”。原来,曾经叱咤风云,威震天下,身为反隋盟主的瓦岗军领袖李密,前来投奔李唐了。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身为天下反隋盟主的李密,怎么会突然投唐?在洛阳城下,又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逆转?李渊又会怎么对待这个曾经呼风唤雨的一方霸主,以及对自己给予很大帮助的“盟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