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2章 踏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是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却过得太辛苦了。

    杜媗被他那目光看得低下了头。

    “我在想。”薛白道,“是否有个办法,能让王忠嗣念我的情,但旁人却又不知道,我与王忠嗣有这份交情。”

    杜媗一听,当即觉得他这句话有双关之意,不肯再言语,只挽着杜妗的手走。

    她穿得很素净,不着半点脂粉,平素完全是依照一个不与人往来的小寡妇的言行举止来规范自己。

    “可有头绪了?”杜妗开口,为姐姐解了围。

    薛白道:“听闻你太伯公在陇右时,曾对王忠嗣有举荐之恩?”

    “有。”

    杜妗点了点头,说起两家之间的交情。

    ……

    杜希望任河西节度使时,王忠嗣恰遭贬谪,杜希望遂招他到河西为左威卫郎将,攻取吐蕃新罗城。

    据说,吐蕃还出动大军前来报复,王忠嗣单骑挺进敌阵,左右驰突,独杀数百人,使敌军大乱,杜希望侧翼掩袭,蕃军大败。

    也正是这一次举荐,使王忠嗣再立赫赫战功,其后威震边疆……

    ~~

    安仁坊,杜家大宅。

    杜位听得有客至,赶到前院迎接,见了来人,不由朗笑。

    “公辅兄,王十二娘,难得来看我。”

    “知你马上要当宰相婿,喜宴繁冗,特来看看可有需要帮忙之处。”

    说话间,元载奉上礼物,锦盒中装的是一对玉如意,颇为体面。

    他三旬左右年岁,体貌丰伟,器宇轩昂,面容白皙方正,双目炯炯有神,鼻梁高挺笔直,两道剑眉斜长,胡子打理得很漂亮,端得是一副好相貌。

    若让人猜,必以为这是世家子弟,定然猜不到他其实家境贫寒。

    与元载一同来的还有其妻王韫秀。

    王韫秀时年二十二岁,她是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第十二女,确有将门虎女之风范。

    她身材高挑,不像长安女子那般白皙丰腴,西北的风沙吹得她的皮肤略有些粗糙,有一股巾帼女子的英气。

    未出阁前,她便以“凶戾”闻名,其实是性情刚烈,有些桀骜不驯的习气。

    杜位曾随父在河西,很了解王韫秀,知她虽性子强硬,却有着不输男儿的忠义与豪气。

    作为友人,杜位知道元载曾在王家受了不少冷眼,留诗离别,王韫秀则是回赠了一首诗,与夫婿患难与共,一道离开。

    “路扫饥寒迹,天哀志气人。休零离别泪,携手入西秦。”

    正是王韫秀当年这一股红拂夜奔的勇气,后来激励了杜位要娶李家十四娘。

    因此,至今他依旧以“王十二娘”相称,以示对她的敬意。

    三人坐下相谈。

    “我归京守选,已到吏部打探过,有一大理评事之阙员。”元载道:“若能谋得,可留长安一段时日。”

    “你已外放两任,确该谋一任京官。”杜位沉吟着。

    他有心帮朋友一场,但如此,难免就要动用右相府的关系,实非他所愿。

    元载并不勉强,道:“我的官身事小,丈人归了长安,却甚是为难啊。”

    王韫秀道:“阿爷并非不愿攻石堡城,意在缓缓图之,奈何圣人听信小人之言,不知杜公可否劝谏?”

    杜位苦笑,看向这一对夫妻,道:“石堡城一事,恐已无回旋的余地。”

    王韫秀闻言,着实失望。

    她确是在意此事,替阿爷心疼数万将士。

    元载则只是微微皱眉。

    彼此关系一直不错,大事上帮不上忙,杜位有些过意不去,便想在元载谋官之事上出一份力,沉吟道:“公辅兄谋官一事,我可试试问李寺卿?”

    他与大理寺卿李道邃并不熟,此事是为难的。

    “误会了。”元载摇头道:“不敢以这等俗事相扰。”

    杜位心中一动,再想到此前元载对榷盐法侃侃而谈,极有见地,不由道:“若要阙员,岂止是大理寺?”

    “你是说,盐官?”

    “公辅兄今日既来,可愿去曲江踏青?”

    ……

    十二岁的杜佑刚刚从屏风后探出头来,后领却被人一把提住。

    他回头一看,却见是杜希望带人来了。

    “阿爷,阿兄被元载哄去曲江了。”

    杜希望听得这个“哄”字,紧锁的眉头稍稍舒缓了些,板着脸道:“你去读书。”

    “为何阿兄去踏青,我却要读书?”杜佑当即苦了脸。

    “没有为何,让你读你便读。”

    ~~

    曲江池畔。

    马蹄踏过青草,杜位举目四望,忽道:“他们在那里。”

    说罢,引着元载、王蕴秀去见杜有邻。

    待近了,元载目光看去,见一个十六岁左右的少年正在扑蝴蝶,一双小眼颇没精神。他不由疑惑道这既不会是有美少年之称的薛白,难道会是小有名气的杜誊吗?

    还真是杜五郎。

    寒暄几句,元载意外发现,杜五郎的眼界相当不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