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最后的风洞试验数据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杨总,这个缝翼设计,我可以做!”
他把设计文档合上,放回了资料箱中原来的位置,然后抬起头看向身边的杨奉畑:
“不过,仅仅以咱们601所的条件恐怕还不行。”
“601所的条件都不行?”
旁边的柳明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是的,从刚刚杨总拿出来的那份设计文档中,可以总结出缝翼设计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常浩南转身再次走到黑板前面,只不过这次他拿起了一支粉笔,然后把黑板翻转到了没有贴着东西的那一面:
“一是对于襟翼偏角较大的多段翼型,即使来流马赫数不高,在其前缘的上表面也可能出现有限的超声速流,存在跨声速区和激波边界层干扰,换句话说即便缝翼只会在亚音速状态下启动,但还是会涉及到最复杂的跨声速流场模拟。”
“二是上游翼段的尾迹经常与下游翼段表面上的边界层混合,合成的剪切层是一个混合边界层,没有现成的经验公式可供使用。”
“第三,也是最要命的,是在后缘襟翼偏转时,主翼后缘处会形成分离气泡。如果此时前缘缝翼同时偏转,那么混合边界层和流动分离就会同时出现,也就是前缘和后缘的两种增升装置之间出现了干扰。”
常浩南一边讲一边画出了一个前缘-主翼-后缘的经典三段式机翼模型,然后开始标注当两种装置共同作用时,机翼上表面会涉及到的流动状况。
“确实是这样,尤其小常同志你说的第三点,是我们当时总结经验教训时都没能弄清楚的。”
杨奉畑感慨万千地点了点头,一方面是又想起了当时设计这段前缘缝翼时候遭遇的困难,另一方面也是惊叹于常浩南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凝练出整个设计中最关键的问题。
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中找到主要问题所在,本身就已经是是一种十分难得的能力了。
“所以,既然是缝翼和襟翼之间产生了干扰,那仅仅对前者做出改进恐怕是不够的。”
常浩南在刚刚画出来的机翼模型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