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难逃。
这些弯弯绕绕,都是党争的后遗症。
潞王人傻了,这和救弘光皇帝有关系吗。
马士英也赶紧出面:「王爷,当时一片混乱,陛下自己误入敌营也是没办法的事,求王爷法外开恩。」
潞王在心里叹了口气,只是抬了抬手,让他们起来。
为了不让百官理解错他的意思,他再次修改措辞:「辽东军下一步是杭州,我们如何应对?」
「杨承应仅用半年不到的时间占据广大区域,应该没有余力南下进攻。可以派人北上议和,将他占领的太平、应天和镇江三府割让给他,约为兄弟之国。」
马士英的这个馊主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自古以来,南北对峙的次数很多,如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和南宋等。尤其是南宋和金国,金国席卷北方,然后被北方的动荡绊住了手脚,让南宋议和成功了。
救皇帝和收故土都办不到,唯有这个计策。
潞王点头:「好吧。不知道谁可以担任使者?」
马士英提议:「陈洪范可以担当重任,老人家曾出使过京师,也不会觉得陌生。」
众臣都说有道理。
潞王同意,当即命内阁写一份圣旨,让陈洪范拿着,前往南京议和。
话音刚落,有官员道:「启禀王爷,如今内阁只有马士英一个人似乎不妥,请王爷再许一人入
阁。」
「这话有道理。」潞王看了一眼马士英,想看他是什么态度。
马士英能有什么态度,好不容易能为内阁首辅,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不过他没有正面反对,而是道:「按照规矩,阁臣必须是翰林院出身,这杭州还有翰林院出身吗?」
翰林院出身的官员,都被杨承应在京师和南京一勺烩了,剩下的要么资历不足,要么威望不够。
「有,」那名官员道,「福建漳州府的黄道周,是天启二年的进士,后出任庶吉士。」
马士英愣住了。
娘的,怎么把这货忘记了。
潞王点头道:「资历的确够,可以准许入阁。」
「陛下……」马士英想开口说话,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