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李国英应了一声,见没他什么事就退下了。
杨嗣昌目送李国英远去,皱眉对杨承应道:“杨老弟,你这是给我派了一群大爷啊。”
“我这叫有备无患,万一你起了歹意,让我的兵饿肚子怎么办?”
杨承应说道:“还有,万一朝廷打我的兵的主意,你又该怎么替我处理呢?”
杨嗣昌想了一下,便道:“你放心,我一定把你的兵交还给你。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嘛。”
“额……”杨承应有些无语。
合着,把借兵当成买卖了。
事情基本定了。
三天后,杨嗣昌喜滋滋的带着骑兵第三团离开朝阳县。
杨承应出城三里相送。
望着整齐军阵在白茫茫的大地上逐渐变得模糊,杨承应拍了拍身上的雪花,开始着手进行炸药的研制。
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骑兵第三团绕道义县,再从义县到山海关。
从那里入关,前往山西。
这条路,也是杨嗣昌的来时走的路。
他赴任之初信心满满,以为没了边患,可以大展宏图。
去了之后,才发现,事情比他想的复杂了几十倍。
迫于农民军压力,杨嗣昌剑走偏锋,向朝廷要到一纸调令,然后带着家仆,厚着脸皮向杨承应借兵。
总算老天爷保佑,让他一举成功。
那么,代价是什么?
大把的钱粮啊!
只不过,这与杨嗣昌的宏图大志相比,不算什么。
京师,紫禁城。
曹化淳踏着小碎步快步走进来,也不敢抬头,躬着身子禀报:
“启禀陛下,山海关总兵尤世威来报,宣大总督杨嗣昌,问蓟辽武经略杨承应借兵一千余人,已通过了山海关。”
“真的借到了?”
崇祯微微皱眉:“真想不到杨承应居然肯借兵。”
杨嗣昌往辽东借兵的消息,他作为皇帝自然是知道的。
而且是他亲自批准。
由于贼军作乱,崇祯虽然提防辽东军,却一直没有过多关注。
以前也想过调辽东军入关助剿,但只是个想法。
崇祯心里很清楚,这支由兄长姑息纵容而成长至今的军队,是很难调得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