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应离开辽东已五个月。
崇祯接到蓟辽文经略曹文衡的奏疏,里面提到了蓟镇、保定和天津诸事,却只字不提辽东。
山永巡抚杨嗣昌倒是提了,但里面的内容,崇祯看不懂。
不是崇祯不识字,而是不好理解。
于是,他紧急召见户部尚书毕自严入宫。
毕自严看了杨嗣昌的奏疏,便道:“陛下,这是辽东在搞量入为出。”
“朕知道,《礼记·王制》有记载。”
崇祯说道:“朕问的是,具体操作步骤。”
“结合杨巡抚所奏,与臣探查得知。”
毕自严跪地上,恭敬的奏道:“辽东镇每年二月,辽东镇从上到下制定支出计划。十一月结算,并核查这一年的支出。”
崇祯点头,认为这个法子很好。
他道:“朕觉得不错,在户部执行,如何?”
“这……”毕自严吞吞吐吐的。
“哼!”崇祯生气了,“怎么?你不愿意替朕分忧吗?”
“陛……陛下,不是臣不愿意执行,而是无人可用。”
毕自严慌忙解释道:“辽东镇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广宁城里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叫审计曹,专门负责此事。”
“这算什么理由!”
“陛下,并非臣有意推脱。而是如户部设立审计,需要的人手会很多,但没有相应人才。”
“简直是昏话,辽东镇都有审计,朕偌大一个国家,会找不出一群审计的人!”
听到这话,毕自严选择了沉默。
他可不敢直截了当地说,确实没有。
沉默,震耳欲聋。
崇祯一愣,既而疑惑地问:“真的没有。”
毕自严咬了咬牙,点点头。
“为什么?”崇祯震惊地问。
“审计,意味着要和大量数字为伍,需要精通算术的人,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
毕自严答道:“辽东镇能成功,因为自天启元年起,杨承应便在地方大兴文教。自己亲自编纂书籍,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就有算术。”
从天启元年开始算,今年是第九个年头。
久久为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