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听闻杨承应军中多有鞑子,又带着这么多蒙古人东迁,饮食物资从何而来?也许……臣是说也许,马士英并没有诬告,而是杨承应所为。”
“你是说……”崇祯坐不住了,“杨承应派人假扮东虏讹诈宣府等地,目的是补充物资。”
“这只是臣的一种推测。毕竟,丁卯之变时,各总兵遇到的事都是杨承应亲眼所见。他怕亮了身份,反而得不到补给,所以出此下策。”
温体仁沉声说道。
“杨承应竟如此卑劣!”
崇祯认为,别人或许不可能,但杨承应一定干得出来。
“这只是臣的推测,请陛下圣裁。”温体仁赶忙推卸责任。
“不用说了,朕都懂。”
崇祯拿着杨承应的奏疏,生气道:“既如此说,朕就来个装聋作哑,下旨申斥杨承应,不同意再拨发盐引,同时罢了沈棨的巡抚之职。”
“陛下,这似乎还不够。”
温体仁早知道周延儒的同好冯铨在大宁卫,此时不添堵,更待何时。
“爱卿以为如何?”崇祯问。
“陛下,臣以为得否认掉前面支付的盐引,破坏他们商屯。使其无法在大宁卫等地立足,削弱其实力。”
“这样做,真的可以吗?”
“陛下,历朝历代比杨承应强的人,不可胜数。但他们都没有收复大宁卫,是因为没有朝廷的鼎力支持。
只要断了这联系,就可以使杨承应无法在大宁立足。”
“如果鞑子再来该如何?”
“陛下就可以责令杨承应勤王,趁机消耗他和鞑子兵力,这就是坐山观虎斗。”
“有道理。”
崇祯是一个不那么笨的皇帝,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战法本来不会听的。
但被杨承应的做法和转战千里的能力吓到了,他不得不做出这个决定。
哪怕让自己的北部不安宁,也要让后金和杨承应斗起来,他好坐收渔翁之利。
然而,这只是温体仁为打击周延儒而忽悠崇祯,做出的一个愚蠢决定。
一切看似美好,却是一个让崇祯后悔得直呲牙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