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兵安民,地方富饶。
简单的八个字,却字字直戳崇祯心肺。
他虽然料到宠臣对杨承应评价应该不低,没想到这么高。
关内的大明国土,没有一个地方配得上这八个字。
到处或报灾,或闹兵变,或闹贼……
都要朝廷抚恤。
崇祯日渐枯竭的内帑,已经支撑不住。
想从杨承应敲诈一笔银子,却被他以战事借口推掉。
“朕只想知道,他的钱从何而来。”
崇祯最关心这个问题。
“臣暗访得知,他的银子有几个来源。
一是对过往商船,收过路费。
二是官办纺织作坊,把布匹出口到李朝、倭国等地。
三是盐铁官办,但允许部分私盐和生铁流转他地,征收盐铁税。
四是对蟒缎等朝廷违禁之物,对珠宝店铺等贵重用品征收消费税。
五是地税,即土地赋税。
六是对大酒楼等大型店铺收产业税……”
听到各种名目的赋税,崇祯感觉自己的头脑不够用。
等杨嗣昌说完,崇祯一脸不可思议:“这么多的税,老百姓难道不造反吗?”
“非但不造反,反而乐于缴纳。”
杨嗣昌道:“普通百姓缴纳赋税,并非官府执行,而是由一个叫税务厅专门负责收缴。尽责纳税的农户,可以获得半年免税或其他奖励。”
“收上来的钱都给谁?杨承应吗?”
“正是。杨承应每年都会开一个盐铁大会,各地主官向他当面申请预算,再由尚学礼领导的税务厅,当面予以报销。
主官要把去年花销上报,核对去年定下来的预算。
凡是超支部分,要说明具体的情况。
如果确实用到该用的地方,杨承应会予以奖励并准报销。”
崇祯一开始还以为杨承应带兵打仗是一把好手,没想到在税收方面也十分了得。
后面的话,其实不用再问,崇祯也明白。
光收税这一项,就没几个督抚大员比得上。
“杨承应已经在境内推行纸币,用的是圆角分做计量单位。”
杨嗣昌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