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添麻烦。
其实,朱大典是哀叹这一趟算是白干了,啥也没捞着。
据历史记载,朱大典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贪官。只因最后投入抗清运动,被世人有意忽视了这点。
不只是他,按照历史轨迹,谢三宾最后也晚节不保,替入主中原的清朝迫害有气节的明末文人。
这两个人很具有代表性,都算是干事的官员,却也经常在这里面捞油水。
要不是高起潜顶着,孟乔芳敲竹杠,这六万两到底有多少银子落到士兵手中,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朝廷的钱就是这么没的。
以至于,莱州老百姓看到辽东军进城,用驴或马拉着各式各样的大炮,都感到非常的新奇。
这些炮不光是杨承应制造的,还有从国外购买的。
大大小小的火炮,与骑兵和步兵构成类似于南宋名将吴璘名垂青史的叠阵。
又做了一些改进,基本上实现了战术三准则。
大炮轰,大炮轰完骑兵冲,骑兵冲完步兵收尾。
购买这么多的大炮,杨承应也是费了不少的心思。
就在辽东军在莱州休整的时候,他接见了以坤沙为首的,葡萄牙使团。
这支使团由传教士,商人和雇佣兵组成。
从澳门出发,沿着海岸线抵达旅顺港,再乘船来到宁远。
杨承应也用西方礼节,接待了他们。
双方在长桌子的两侧坐着,身为主帅的杨承应和使团的团长坤沙居中。
谈判的内容,当然是合作。
不过,双方利益存在分歧,谈判一开始就不顺利。
“尊敬的将军阁下,我们从远方来,是专门做生意的。”
坤沙用葡萄牙语说道:“贵方只允许汤若望在广宁开教堂,为什么不允许我们,这会影响双方的商业往来。”
等他说完,翻译把记录内容,用汉语翻译给与会的辽东镇的众人听。
“贵方的教堂可不简单,经常从事打探情报的工作。”
杨承应说道:“倭国几次警告无效,还把你们的传教士从国土上驱逐出去。前车之鉴,我不能忽视。”
在对外的正式交往中,尽管听得懂葡萄牙语,杨承应仍然选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