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有人投资的,没投资就拍不成电影,所谓艺术只是给电影提供溢价的包装而已,因为艺术的标准是没有办法量化的;其次,我感觉让观众共情比在欧美拿奖更有意义!”
“欧美拿奖…第六代们有没有讨好国外?”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我推荐你看看戴锦华教授的《电影理论与批评》,很明确的解释了你这个疑问…我简单说两句,话语权在他们手里,是不是艺术佳作,评委们说了算,所以,你要不自觉迎合他们的审美…”
“如果把影展当成一场游戏,那加入游戏的前提就是地接受了游戏的规则,而诸如国际文化的游戏规则,显然并非由第三世界国家参与制定的…电影更是如此…”
“所以,我认为,虽然说第六代们包括第五代的很多电影都是好电影,但在创作过程,导演们的心态也可能是复杂、微妙或者无奈的,但其作品受到西方电影节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至少天美公司的大部分导演都想着先立足国内,然后再考虑走出国门…“
“以前不是这样,以前你得先征战国外,赢下一两个影展的奖项,回国了,找几个媒体吹一波,你才有机会拍片子…”
“《奇门遁甲》太难看了…”
“袁和平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把握不住市场,不清楚观众喜欢什么,所以,就做了一版雾隐门大战外星人的故事…是挺扯淡的…”
“老派的香港电影人都是飞纸片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没有完整剧本的概念,基本上有个点子,有个差不多的剧本,找齐演员直接就开整了,至于剧情…拍的时候再想就行了!”
“当年他们处在才华巅峰期,我举个例子,《方世玉》的编剧是刘振伟,当时刘振伟其实在救场《东邪西毒》,拍摄《东成西就》,是元奎请他写的《方世玉》,要是别人请他写,刘振伟肯定拒绝,但是元奎不一样,他俩属于托妻献子的关系,刘振伟老婆生孩子,是元奎送去医院,而且跑前跑后照顾…三天时间,刘振伟写出了《方世玉》…”
“对很多创作者来讲,才华这东西总量是恒定的,年少的时候惊艳一时,到了后来,就不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