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九章 黑瞎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主体有食指粗细,三指来长,然后是两条腿,参须大概有半尺多长,上面布满了珍珠疙瘩。

    挺好,虽然分量不太重,顶多一两来沉,但绝对是上品,按这年月的收购价来说,估计能卖二百来块钱。

    想到这,许世彦忍不住摇头,这要是放到四十年后,怕是能卖几万了。

    得,想那么多没用。

    许世彦甩甩头,到旁边揭下来一大块新鲜的苔藓铺好,将人参平铺在上面,覆盖一些原本的土,用苔藓将人参仔细包裹。

    苔藓柔软、潮湿、透气、不易干燥,用来包裹人参,既不会损伤人参、也利于保鲜,可以使人参数月不变。

    然后再扒下来一大块桦树皮,将苔藓包在其中,用楸树皮当绳,仔细捆扎妥当。

    参包打好放起来,还要砍“兆头”。

    在人参出土的附近找一棵红松树,用刀、斧在距离地面一根索拨棍高的位置,朝着人参的方向削下来一尺见方的树皮。

    在光滑的树干上刻下记号,左边刻人数,几个人几道,右边刻人参的大小,几匹叶就刻几道。

    刻完了,还要给兆头“洗脸”。就是用火将兆头四周流出来的松油烧掉,为了保护兆头几十年后还能看清。

    砍“兆头”的目的是纪念此处出过人参,给以后的人提醒,几十年后,或许还会有人在老兆头附近找到人参。

    当然,也有人为了不让旁人知道自己挖到人参的大小,用其他方式记录,或者调整兆头方向等。

    做完这些,许世彦随手将之前采下的参籽,撒到了附近。

    放山人也讲究个可持续发展,播下参籽,说不定多少年后,这里还会再出人参。

    忙忙活活的,大半天也就过去了,好在有所收获,别管大小,也算是值得安慰了。

    许世彦不再留恋,收拾了工具返回地戗子。

    之后三天,许世彦都在这附近转悠,却再无所获。中间只看见过一棵二甲子,实在是太小,也就放了。

    连着三天没什么收获,许世彦心里头也有点儿郁闷了。

    上辈子他在大安煤矿上班的时候,听家里人提起过,村里一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