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720 工程科学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科学院的第一任务,是协调各厂家提高发明利用率。

    例如汽车厂最近弄出来个发明,可以通过排气系统进行碳固着,它甚至不仅仅是吸附未燃烧的固态碳颗粒,还能固着一部分二氧化碳。

    可是,这项发明根本用不上,因为原本按年清理积炭的工作,换上这东西后要按星期算,物流系统里的重卡情况更严重。

    要改善这种情况,就需要各企业的技术领头人多交流。

    按现有的开发人员规模,大概300名工程技术人员里选一个,包括民企在内,能凑出几十人来。

    这几十人,就作为工程院的架子,授予院士头衔。

    国家工程科学院既然有工程院,自然也有科学院,就武器研究院和飞行器设计院两家有点差劲,可以把大学囊括进来,现有的包括魔法学院在内的三家大学教授里面都可以挑一挑,凑几个院士,文科不要。

    前期也不用着急搞多少人,两院加起来百来个能运转起来就行。

    他们的任务是协调各行各业的资源、知识,尽量降低重复开发、无效发明的出现率。

    这些人凑起来后,就有了科学院的第二个任务,人尽其才。

    院士肯定是在技术和知识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要他们全年去折腾企业协调也太过于浪费,很多人自身可能也没多大兴趣。

    科学院应该有一批先进实验室,发挥院士们的才能,至于团队,院士哪来的就上哪找人。

    例如风洞实验室,现在是蓝天重工自己负责建造和迭代,这家企业是官方全资还好点,飞行器设计院那种私企合营的,建个亚音速的还行,跨音速和超音速的负担就过于巨大了,可能积累几十年才舍得凑一个出来。

    有了科学院,就不用到处找门路去搭蓝天重工的便车,直接拿模型找科学院吹风即可。蓝天重工也可以解放这部分研发和建设力量,用来干点正经事。

    最后是未来发展。

    要造出复杂度足够高的东西,必然要走向跨学科、跨门类的资源整合路线,合理的方向在哪,缺什么样的实验装置,都可以在科学院的机制下解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