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已经记事的老弱妇孺,成蟜并没有克制吩咐手下留情。
不特意叮嘱,那就是让下面人的自由发挥的意思。
这些人留下来也是祸害,放她们一马也不会感恩,依旧会无比痛恨秦国。
不说别的,就凭秦国让她们失去了高高在上的贵族身份,失去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毁灭了她们的国家,仇恨就会一直被她们铭记到底。
统一不是请客吃饭,注定会有无数的流血……
尽管成蟜对楚国的贵族,特别是大贵族非常不客气,但对于楚国百姓却很和善。
这一点体现在成蟜对军纪的重视上,不但在将领汇聚的会议上多次强调,还派出了罗网卫监视。
六十万大军不可能完全杜绝,总有乱来的事情发生,但整体上秦军的军纪还是看得过去的。
对于犯事的秦军将士,视情节轻重在各地城池当众处罚,情节最严重的当众斩首。
不过成蟜也没有赶尽杀绝,终究是自己人,没有牵连犯事将士的爵位,田土的赏赐,家人的待遇等等。
简而言之,只罪一人!
这种做法再加上会有相应的补偿,倒不至于引起全军将士的不满。
哪怕有少数人不满无法肆意妄为,但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秦军还算不错的军纪避免了许多楚国人家破人亡……
同时也让楚国百姓看到了秦国的另外一面,为以后的治理初步打下了基础。
至于贵族的凄惨遭遇,普通的楚国百姓可不能感同身受。
这年头哪个国家的普通百姓也没有时间去谈什么家伙情怀,都是在为生计而奔波。
有资格谈家国情怀的,也绝对不是什么普通百姓。
普通百姓大字不识一个,虽然容易被识字的蛊惑,但也不是傻子。
如果换成秦国统治,生活能更好过,普通百姓又凭什么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野心家造反呢?
侥幸错过下来的楚国王族,贵族大部分都投降了,只有少部分跑掉了。
李园,李园妹妹,两位楚王都投降了。
这些楚国的王族,贵族都得迁到咸阳及附近监视起来,留在地方上,天高皇帝远,全是祸害!
六国旧贵族面临的不仅仅会有外部监视,内部还会被秦国分化拉拢,以作眼线。
相信会有不少六国贵族为了家族的前途,为了荣华富贵,会很乐意的。
成蟜没有在楚国待太久,携带秦军大胜之威把深山老林中的百越各部族首领邀请出来,“友好”的商谈一番就回咸阳去了。
土司制度,百越各部族首领很痛快的答应了。
至于天泽,这才知道成蟜在忽悠他,秦国根本没有帮他复国的想法。
起初天泽很愤怒,但在成蟜的道理大棒下很快就冷静了下来。
认可了成蟜那一句“六国都要灭,百越国何德何等能够存在”?
不认可不行啊,不认可命就没了,形势比人强啊。
最关键的是土司制度符合绝大多数的人的利益。
谁愿意头上多一个爹呢?
一个爹还不够吗?
不过成蟜也没有亏待天泽,给他划的地盘是最大的,封号也给得最高。
只是天泽没有号令其他土司的权力,而且地盘北临秦土,东西被稍小一些的两个土司夹着。
如果天泽识相,那么会活得相当滋润,如果有异心,雷霆一击转瞬及至。
由于楚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需要众多的官吏。
秦国学宫体系储备的官吏就有些不够了。
恰风楚国被灭后,天下大势在有心人眼中就彻底明朗了,比如儒家。
儒家已经彻底绷不住了,再不上车黄花菜都凉了。
于是,儒家开始全面投靠秦国,许多儒家弟子开始入秦。
其中比较出色的儒家弟子受李斯,韩非等有儒家成份的官员举荐,经过培训后出仕一些不太重要的城池。
楚国国土划作的郡城,比较重要的县城还是由学宫体系出身的秦吏或者老牌秦吏出任。
再加上韩,赵,魏等地的人才和其他诸子百家投靠的人才,治理楚地的官吏基本上凑齐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储备的官吏会越来越充足,到那时就是大浪淘沙了。
灭掉楚国后剩下的燕,齐两国就成了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了,
就算齐国醒悟过来,在楚国被灭的情况下也改变不了大局。
公元前230年,燕国被灭,华阳太后逝世。
公元前229年,齐国被灭。
这两国确实没有什么好提的,进军顺利,势如破竹。
特别是齐国,太久没有打仗,将领脑袋太木,军卒手艺太糙,还没有燕国有挑战性。
值得一提的是王翦,王贲父子参与了除灭韩国的所有战争,功勋卓着,一门双侯。
当然蒙家也不差,蒙恬仅次于王翦。
据说王翦乃是唐朝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至此,秦国兼并了所有诸侯国,统一天下。
历史上正确的统一时间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