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也极其有限。
再贿赂郭开一手,事情就稳了,赵国绝对会对魏国袖手旁观。
因为此时赵国的当家做主的是刚继位不到两年的赵王迁,赵王偃已经嗝屁两年了。
赵王偃若是还在,还能压制住郭开,也能够压制群臣,能够独断专行的决定支援魏国。
赵王迁就没有那个能力了。
首先赵迁出身就不正。
他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那才是赵王偃正牌王后所生的长子赵嘉,本该具有最正统的继承权,可惜被强行废除。
赵国境内支持赵嘉的人更多,赵迁是被相国郭开和王后赵悼倡后强行扶上位的。
其次赵迁是赵国国都内出了名的品行不端,能力低下,早就被宠坏了。
吃喝玩乐赵迁非常擅长,治国理政就一塌湖涂了。
赵迁的威望低下,差不多相当于半个傀儡,国政大多掌握在郭开和其母手中。
赵迁之母也不懂治国,因此国政实际上是掌握在郭开手中。
赵迁又好忽悠,这么说吧,此时郭开手中的权势跟历史上巅峰时期的吕不韦差不多了多少,就是半个赵王。
赵国外部内部的环境,都决定了赵国会袖手旁观。
保证了魏国的外部环境,孤立无援的魏国消亡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历史上秦国是先利用洪水破了魏国都城大梁,再消灭了被阻拦在黄河以北的魏国主力。
这一次是稳扎稳打的堂堂正正之战,先消灭魏国的主力,再破魏国都城。
消灭魏国主力的事情由王翦去做,另外王贲率领一支由骑兵组成的偏师游曳在魏国境内,阻截援军,袭扰后勤。
这场战争不是十天半个月就能结束,少则两三个月,多则五六个月。
这领兵打仗之事成蟜并不擅长,自然不会参与,只是平常从军报中了解战争的进度。
虽然其他各国没有支援魏国,但目光一样都放在这场战争上。
在魏庸的暗中配合下,秦军稳步推进,攻城掠地,但又不至于将魏军给直接击溃了。
在魏庸回复的计划中,打算在战争后期将魏军的主力聚集在大梁城中,如此方便进城后的秦军一网打尽。
若是魏军在前期就损失惨重,恐怕魏庸这个大将军就坐不稳位置了。
没有掌握实权的魏雍在大梁城中做内应,想要攻破大梁城最终还是得走上水淹的老路。
所以魏庸不出意外的败在了王翦手中,但没有一败涂地,主力精华犹存,让魏国上下能够看到一丝反败为胜的希望。
六国多多少少都有都城被围的经验,特别是赵国,经验老丰富了。
只要都城没有被破,那就有反败为胜的希望。
每攻占一城,秦军都要分兵驻守,虽然秦军不可能在攻击魏国都城前占据所有城池,但也能减缓不少压力。
只要能击败秦国的围城主力或者让其在攻城战中损失惨重,丢失的城池也还有收复的希望。
当然这样的策略是消极了一些,但魏国也是没有办法,谁叫魏国境内没有多少险要关口依仗呢?
寻常的城池可阻拦不了秦军的脚步,非得要大城才行。
魏国上下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在魏国有数的大城和都城中疯狂囤积粮草和各种生活物资。
抱着就算打不过,也要耗过的想法,耗到冬天,秦军总不可能不撤军吧?
在古代,攻城战耗个两三月,甚至半年都是寻常事。
六月初,魏军节节败退,西部土地大部分丢失,十八万秦军兵临城下,将大梁城围得水泄不通。
都城内的魏国百姓很慌,不过魏国君王,权贵们并不算慌,反正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虽然秦军有魏庸这个超级内应,但想要凭此攻破城高池深,防备设施完备的大梁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魏军中的内应也就是魏庸以及魏庸的铁杆亲信,大多数人还是忠于魏国的。
除非大梁城全面沦陷,否则抵抗在所难免。
要知道就算是水淹大梁城,大梁城内也坚持了三个月……
直到大梁城全面坍塌,几十万秦军化作洪流攻进城,本就低落的士气才再也不可挽回。
没有持续三个月的泡在水中,魏军的士气可不容易崩溃。
平常时候魏庸只能在调兵遣将的方面配合王翦,王贲。
打开某处城门这种方式只有一次机会,大梁城中魏王以及其他权贵的眼线众多。
若是秦军没有成功进城,魏庸肯定是完蛋了。
互相试探的攻城战打响,有了魏庸提供的详细城防资料,调兵遣将的方略,秦军的损失并不大。
秦军并没有着急发动总攻,耐心的消耗着魏军的士气,使其慢慢放松警惕。
自家都城被围,不管再怎么准备充分,终究还是伤士气的事情。
在秦军发动总攻前夕,成蟜乘坐着机关兽朱雀来到了大梁城外的秦军大营。
成蟜的到来吓了王翦,王贲父子一跳,还以为成蟜是来摘桃子的。
好在成蟜并不是来摘桃子的,而是来监督军纪的,成蟜担忧破城之后秦军乱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