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这个价格着实让沈愈心里疑窦丛生,仿佛有一团迷雾在他心间萦绕,怎么也驱散不开。
沈愈自小就穿梭于东江的几大古玩市场,与社会上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属于家常便饭。
也正因如此,他练就了一双善于从各种微小且常人难以觉察的细枝末节处发现问题的慧眼。
就拿眼前这尊铜炉来说,沈愈从汪老口中得知是被纯元观的道士弃若敝屣,随意丢弃在一堆破瓦片之下的。
仅仅从这一细节,沈愈便能敏锐地推断出道观里的人压根就没有意识到它的珍贵性,完全是把这尊铜炉当成了毫无价值的破烂看待。
道理其实很浅显,倘若道观里的道士知晓这尊铜炉的真正价值,那必然会像对待那些官窑瓷器以及老红木家具一样,将它擦拭得干干净净,郑重其事地摆在待售的物品当中,好让买家一眼就能看到它的不凡之处,从而争取卖上个好价钱。
鉴于这样的情况,按照常理去推断,汪老购置这尊铜炉,顶多耗费个三五百美元,哪怕一百美元也是绰绰有余的,完全能够顺利将其拿下。
既然被视作“破烂”,那就该遵循“破烂”的价值逻辑出价。
毕竟在道观道士们的认知里,它仅仅是一尊平常用于烧香的铜炉,平平无奇,能值几个钱?
可偏偏事与愿违,汪老竟然足足花费了8000美金才将它收入囊中。
这不得不说问题很大。
要知道,在1995年的时候,8000美金的购买力那可是相当可观的。
与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那个时期,在国外的拍卖会上,凭借这笔钱,完全有机会拍下一尊品相不错的清代高仿宣炉。
然而,汪老却只是用这笔钱买了一尊在道观里普普通通用作烧香的铜炉。
难道汪老当时另有隐情?
又或者是这尊铜炉有着一些自己尚未发现的特殊之处,只有汪老独具慧眼,看出了端倪,所以才不惜重金也要将其收入囊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