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四十九章 郭嵩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所以你任期未满就自请离职,是不是?”

    方怀一番话全说中郭嵩焘一生最委屈处,出使之日,郭嵩焘曾经壮志满怀,期望以此行引进西方治国之道,使中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奈铩羽而归。光绪五年,他乘船到达长沙,连用西洋小火轮拖带的木船都受到长沙、善化两县国人的阻拦,大骂他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贴满了大街。而尽管他钦差使臣的官衔暂时尚未解除,但自巡抚以下的地方官员都对他傲慢异常。他的乡人甚至用“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见容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这样一副对联来羞辱他。

    此时郭嵩焘老眼不由有些湿润了,不过仍旧低头答道:“是,皇上。”

    方怀看向郭嵩焘道:“但洋人说你是‘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你觉得朕应该信洋人还是信刘锡鸿、何金寿他们?”

    郭嵩焘不由默然无语。

    “这一次朕偏偏信洋人。”说着方怀从书案上取下一本书来,道:“这是你写的《使西纪程》,朕在枕前也常常翻读,不就是称赞了几句西洋政教修明、说大清应采用其治国之道吗?朕就觉得写的对,说的对,你一个读了大半辈子儒家经典、头脑里塞满了儒家那些乱七八糟东西的书生,尚且能够认识到西方真正先进之处与我大清落后之源,朝堂上那些大臣实在是睁眼如盲。”

    作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没有也不可能接受世界形势、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等基本知识的系统训练。他是靠着为数不多的材料和虚心考求去认识外部世界的。但他的认识比同时代的大多数人却都高出一筹。

    郭嵩焘死后,虽有官员请旨按惯例赐谥立传,都被清廷否决。直到他死后9年,义和团运动高涨之际,还有京官上奏要求开棺鞭戮郭嵩的尸身,以谢天下。想起他死时那份“流传百代千年后,定识人间有此人。”的悲愤,方怀实在有说不出的愤慨。

    郭嵩焘这时已经跪倒在地,老泪纵横,哭得就像个孩子。男儿一生为国忍辱负重,却无人理解,反遭人唾骂,连家乡人也以之为耻,这是何等的心情。

    方怀双手把郭嵩焘搀起,握住他的手道:“你也知道大清与英国的形势,这一仗是打定了,是大是小,是长是短,朕需要一个熟悉英国的人到英国去帮朕把握。你是我大清的第一任英国公使,朕想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你。”

    郭嵩焘听了身体一振,正容道:“多谢皇上信任,但臣以为曾刚已可当此重任,便是臣为之也未能强于他,臣不敢以私人而废国事。”

    方怀满意地看着郭嵩焘,道:“曾刚朕另有重任,现在俄国已与我大清结盟,但俄国人真正打得什么主意朕还不清楚,曾刚在讨回伊犁的时候到俄国和俄国人打过交道,朕要派他到那里帮朕看牢俄国人,让他们不要起异心,也打好和俄国人的关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