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逸臣第二天就在自己下榻的酒店里看到了那份报纸,他看不懂法文,所以特意找了一个懂英文的服务生为他做的翻译。对于自己的国籍问题,他根本就没有在意,他把这张报纸很好的收藏了起来。由于不需要担任评委,他在开幕式结束之后就登上了飞往不列颠群岛的航班。对于梅尔-吉布森他还是有些不放心,不是担心他的能力,而是担心他重复历史上的错误。
赶到剧组之后,萧逸臣才发现自己的担心确实有些多余,至少从目前的拍摄看来,影片还没有出现什么穿帮的镜头。梅尔-吉布森的古装扮相非常好看,萧逸臣刚到剧组的时候正赶上拍梅尔-吉布森和苏菲-索玛的一场对手戏,他发现梅尔-吉布森情话绵绵时也另人心动。在萧逸臣看来,没有几个好莱坞明星能够身穿苏格兰短裙又保持男子气概的。
看到剧组一切正常,影片的拍摄也很顺利,萧逸臣在剧组呆了三天之后,就立刻转道美国,在纽约,有一个维亚康姆的高层会议在等着他。尽管行程安排得很紧,萧逸臣还是抽空回了一趟洛杉矶,和朱丽亚-罗伯茨小聚了一晚,之后就匆匆的登上了回程的航班,直飞法国戛纳。
他这一去一回飞跃了半个地球,也整整用掉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等他回到酒店的时候才知道,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里,来特意找他的人还不少。在来访人员的名单之中,吕克-贝松和陈剀歌的名字引起了萧逸臣的注意。尤其是吕克-贝松在这个时候来找他,其用意就有些让人玩味了。
对于这位“法国的斯皮尔伯格”,萧逸臣并不陌生。80年代的法国有所谓bbc年轻导演之说,专指beinex、besson、carax(贝内克斯、贝松、卡拉克斯)。吕克-贝松一度被奉为法国年轻导演的开路先锋,不管他乐不乐意接受这一称呼,他电影确实在80年代集中体现了法国电影的特色。他的成名作《碧海蓝天》中,吕克-贝松苦心孤诣营造的对大海的向往和浪漫情怀自然是无人能比,其精彩的水下摄影恐怕令《钢琴课》和《泰坦尼克号》的导演也受益匪浅。
萧逸臣知道吕克-贝松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来找自己,自90年代以来,法国艺术电影的繁荣将法国商业电影推到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在法国以外的地方,拍艺术电影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你要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在法国则不同,如果一个电影艺术家要去拍迎合大众口味的商业电影,则似乎要更大的勇气。吕克-贝松就是这样一位“不合时宜”的导演。
在萧逸臣回来的第二天早上,吕克-贝松就再次登门拜访,他一口流利的英语打消萧逸臣对两人交流问题的担忧。
“贝松先生怎么突然想到要来找我?”萧逸臣明知故问。他的言下之意很清楚,法国导演一向看不起好莱坞电影,他们认为只有法国电影才是高雅的艺术。作为法国导演中的佼佼者,吕克-贝松确实出现得有些不合时宜。
“我写了一个剧本,希望xylon先生能够给我一些指点!”吕克-贝松也不直接挑明自己的来意,剧本交流看似是一个很好的借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