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买粮。若是随军出关,只要在肃州办好文书,等上几日,见数量够了,自然又会有朝廷的兵将沿途护送。
等送到营中,直接拿了金券银票,或者是军中的堪合文书回头,去关内的钱庄里头领回自己那份就是。
哪些地方能调出多少人手出来,能送到哪边,早就由这些商户和役工们自个谈好,既不会误了各地的农事,也不会担心有人逃跑,朝廷的兵马只要分批沿途护送就成。
而来回拿的都是金券银票,也省了不少事儿,这一头,就又是萧墨轩所说的“钱”字了。
自打三月底起,南北二京的“朝庄”里头早就忙活开了。
这么多人一路西行,吃喝住行都要使钱,除了南北二京之外,从江南,湖广,四川到肃州的一路上,成都,西安,大同,灵州,等等这些大城里头大小面额的金券银票,都要备足。
专门制作金券银票的制钞房,几乎连续十来天都没歇工。新印刷出来的金券银票,除了一小部分用来兑了南洋商人的金银外,大部分被存放在两京的库房里。
如今南洋一带,用的几乎都是大明朝庄发的金券银票,用张四维的话来说,“若是用金银,还怕有个成色好坏,若用我大明的金券银票,一两银子便就是一两足色细丝。”
什么成色的银子能换到多少金券银票,早就在各地的钱庄里头就算好了,而各地钱庄收到的金银,又全部汇总到“朝庄”里头,铸成水一准的成色。
前两年铸炼金银的大师傅,还多是东瀛过来的手艺人居多。这些扎着朝天小辫子的倭人,其他的不好说,可铸炼金银的水准那倒是没得说。现在这两年,明人也学得会了,甚至可以炼出来比倭人做的还好,不过为了维持金券银票的价值,仍铸得和从前一样。
萧阁台对徐阁老说了,倭人虽然不大好,可铸银的手艺了得,我泱泱大国不必连这点风度也没,咱这就叫技术引进。啥叫技术引进,徐阁老不大懂,不过技术和引进分开来,还是懂的,合在一起,也就那么个意思。
至于金银铸得比以前好,萧阁台也说了,总用一样的金券银票,日子长了总是不好。若是真铸得好了,以后重制几版新模样的金券银票,到时候十张老银票换九张新银票,金银的成色也再上一准。也防着年头长了,有人能做出差不多模样的假券来,这是好事。
到底是好是坏,普通的商户也管不了那许多,可毕竟金券银票用着方便,也是事实。况且如果想要金银,也大可以拿着去钱庄里用金券去换,换出来的也是水一准的成色,反倒比从前拿着金银的时候,心里头更塌实。
况且把钱放到钱庄里头,换了金券银票,不但少了许多担心,几张纸总比一堆金银更容易收藏吧,更可以有利钱拿,这简直是列祖列宗都没想到过的好事儿。商户和百姓,纷纷把自己手上的大部分金银和铜钱换成了金券银票。
而南洋和西洋的商户,若是不急着带金银走的,也都宁愿拿着金券银票去使。近两年来,据说西洋有些大商之间,也学着用大明“朝庄”的金券银票互相交易了。
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