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 初到异域《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成果问题。因为在清朝从教学程度分,私塾并不像现代的学校那样可分成小、中、大学三级甚至研究院等等,程度级别那样明显。私塾是高低程度浑在一起的,全看教师的水平,有的教师程度很差,只能在三家村的小书房中,教教识字课本“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教到《论语》就困难了。这是极少数,只能教程度极低的蒙学,稍微高些就不成。但是一般的私塾教师,大多是些不第的秀才,他是读完《四书》、“五经”,而且会作八股文的,如《儒林外史》第二回周进的例子,他在县里考“案首”,即童生小考第一名,自然不但“五经”、《四书》烂熟胸,八中股文一定也很不错了。可是时运不济,所谓“文章虽好难入考官眼”,连个秀才也考不上,只能到乡间去作“孩子王”,但这样的老师他教的幅度就比较大了,从启蒙教育,教教识字课“三、百、千”小书,一直教完《四书》、“五经”,教会作“八股文,但对于李志这样的禀生来说道在一家家里做私塾先生是从绰绰有余的。而李志考虑的是在他这个年纪教私塾的是很少的,而学问达到他这种程度来教私塾的更是少之又少了,可以说在清朝已经是绝代的。这对于李志来说脸上是稍有点挂不住的。但李志也不是婆婆妈妈的人,既然打定不再如科场了,做个先生的却是不错的选择。而李尘考虑则是如何可以使李志稳妥的进入私塾,成为一个私塾先生,这对于李尘这个经常流落于各个地方面试的‘北漂’来说,显然是不成难度的。李尘刚开始还在不停的为李志讲解面试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但是不久便发现李志那皱在一起的五官,便闭口不言,心里也是略微的明白李志的想法了。想李志堂堂七尺男儿竟要一个九岁大的儿子提点关键地方,在放在谁身上也有点难以接受,李志此时没有开口训斥李尘已经算是李尘天大的荣幸了。

    就这样两人一直沉默着,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来到北城的时候应经是巳时三刻。面对这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想要‘应试’成功,对于‘招聘’人的信息是要完全了解清楚的,当两人来到北城的时候李尘便无意间拉着李志来到了一家茶楼里打探点消息,以备做好完全的准备。

    钱塘县北城区‘有间茶楼’。硕大的茶楼前前前后后坐了四五桌的客人,使整个店铺显得十分宽敞,二十几个客人打成一片在聊着最近钱塘县的新鲜事情。而这距离达官贵族最近的地方人们日常的话题最多的无非便是沈、陈。王、徐四大家族了,沈性一直在明朝以来便一直是浙江大姓,在清朝一代虽沈姓说在科举上并没有出过什么杰出的人才,但整个钱塘,凡是中了的举人进士没有收过沈家恩惠更是少数,在钱塘要说沈家的发展也算是一段令人津津了道的事情了,整个钱塘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不知无人不晓。

    早在雍正年间沈府还算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府,事情发生在雍正八年,这一年沈府的老爷也算是慧眼识珠。为雍正八年进士梁诗正、陈兆伦、吴嗣爵等士子提供了帮助。而一举成名并坚定了沈府如今的家业。

    梁诗正,字养仲,浙江钱塘人。雍正八年进士及第,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十三年,以母忧归。高宗即位,召南书房行走。乾隆三年,补侍读学士。累迁户部侍郎。乾隆十年,擢户部尚书,十三年,调兵部尚书。十四年,加太子少师,兼刑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十五年,调吏部尚书。十六年,从上南巡,诗正父文濂年八十,予封典。十七年,疏乞终养。二十三年,丁父忧,召署工部尚书。二十四年,调署兵部尚书。二十五年,服阕,真除,仍命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二十八年,授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寻卒,谥文庄。

    陈兆仑,字星斋,浙江钱塘人。亦幼慧。雍正八年进士,福建即用知县。举博学鸿词,诣京师试,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乾隆元年,廷试二等,授检讨。十七年,复擢侍讲学士。再迁顺天府府尹。二十一年,迁太常寺卿。三十六年,卒。

    吴嗣爵,字树屏,浙江钱塘人。八岁而孤,母钱督之严,雍正八年成进士。授礼部主事,大学士张廷玉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