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一十五章 归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王安石赢了,但改革派经此一事,已经有些四分五裂了。

    陈宓回到汴京城,已经是熙宁八年的秋天了。

    汴京的秋,十分的迷人,当然,迷人的或许不是汴京的秋,也可能是汴京的人。

    杨玉容眼中的泪水,张载的语重心长,陈年谷夫妇眼里的讨好,还有汴京道路两旁的黄叶……

    陈宓颇为感慨。

    时间过得很快。

    来汴京的那一年,他才十五岁,而这一眨眼,已经是二十三岁了。

    在江陵府的陈宓是非常忙的,回到了汴京,他忽然便闲了许多。

    中书舍人一职,管事较虚,但却非不重要,相反,这是极其重要的岗位。

    所谓中书舍人,便是负责根据“词头”草拟诰命。

    所谓词头,乃是一份提纲性文件。

    按照宋代制度,朝廷在形成正式命令之前,宰相机构会将命令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要求形成“词头”,然后送到中书舍人的手里。

    中书舍人便要根据这份提纲舞动自己的如椽大笔,形成正式诰命,很显然,中书舍人如何行文,是能够直接影响朝廷诰命价值取向的。

    关于中书舍人一职,有比较典型的便是苏轼,历史上的元祐元年三月,王岩叟上疏弹劾狄谘、刘定,指出这两个人“上挟奸党,下附庸材”,导致治安恶化,必须严惩——这两人乃是当年王安石进行《保甲法》改革时安排在河北的具体政策执行人,曾于元丰四年带着四百八十位大保长进京汇报工作。

    而此时担任中书舍人的苏轼大笔一挥,在《狄谘刘定各降一官》中为他们的行为彻底定了性。

    他说他们“烦酷之声,溢于朕听,公肆其下,曲法受赇,收聚毫末,与农圃争利,使民无所致其忿,至欲贼杀官吏”,巧妙地将矛盾集中到了“与农圃争利”五个字上面,借这两个人贬官的机会从官方角度对保甲法进行了否定。

    而同年四月四日,反变法的范纯仁加官晋爵时,他又是妙笔如花,巧妙地把事情拐到了仁宗身上,说:“朕览观仁祖之遗迹,永怀庆历之元臣。强谏不忘,喜臧孙之有后;戎公是似,命召虎以来宣。”

    ——而仁宗时的特色是什么呢?那自然就是“不折腾”了。

    一道道诰命从这位中书舍人的手上被起草出来,进而流传天下,而在残酷政治斗争中失势的变法派则彻底倒了霉,不光被贬官外放,还要在朝廷诰命中被狠狠地羞辱一番。

    比如吕惠卿被贬外放的时候,苏轼是这样为他定性的:“吕惠卿以斗筲之才,穿窬之智,谄事宰辅,同升庙堂。乐祸贪功,好兵喜杀。以聚敛为仁义,以法律为诗书。首建青苗,次行助役、均输之政,自同商贾;手实之祸,下及鸡豚。苛可蠹国害民,率皆攘臂称首。”

    ——这份文章写成之后很快便被天下传颂,而吕惠卿的名声也算是彻底臭了大街。

    所以,中书舍人一职,看似只是一个写诰命的工具人,但实际上这工具人可以发挥的却是许多,看似决定都是宰执们所下,但经过他们的润色之后,轻重缓急却是全然不同了,可见中书舍人并非无足轻重。

    所以,陈宓闲归闲,却对这中书舍人所担任的职责颇为感兴趣。

    中书舍人所撰写之诰命,乃是这大宋朝堂上下最为核心的命令,涉及领域极多,关系到的地方更多,站在这个高度俯视天下,能够学习到的东西极多。

    而对于陈宓来说,他能够发挥的作用也更多了。

    哦,是了,现在的中书舍人其实叫知制诰。

    比如说入冬的时候,陕西大寒,宰执们经过商讨之后,便起了词头,词头写的是——陕甘大寒,朝廷拨款赈灾,州县可酌情自救。

    这便是他们给出来的决策了。

    按照一般的中书舍人,他们大约便是根据这三句进行发挥,然后主题便是给出朝廷赈灾款,然后让州县自己决定便是了,但陈宓却没有这般糊弄。

    他认真地将各类赈灾条例给翻了出来,经过整合,将往年的惯例都给整合成为一本手册。

    但这还不够,他又添加删减,根据后世的赈灾方法优化了一番。

    另外还给当地的官员标清楚粮食去哪里采购,江陵那边有什么物资可以采购,可以通过那些路途过去,怎么联系之类的。

    根据他的这些东西,只要地方官员但凡有点心思,便可以按图索骥,将灾情最大程度的缓解灾情。

    陈宓是后世人,他自己又曾经居于高位,他的见识超越这个时代人千年,大约在他眼里看来,这时代便没有他解决不了的事情,这个能力体现在他撰写的诰命里面。

    陈宓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让整个中书省知道了这一号奇人。

    7017k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