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话,吕惠卿便先发难了。
“若按苏检详的说法,便要任由农户春播无种,任由富豪之家借机放贷谋取高利盘剥百姓呗?”
吕惠卿说得也是不客气,这是抨击苏辙不为民担忧。
苏辙深深地看了吕惠卿一眼道:“青苗法本就是行险,看似民得利朝廷也得利,实际上却是悬崖走独木,青苗法放贷之粮食乃是源自常平仓,常平仓是备荒之粮,却被拿来放贷,一旦灾年,常平仓中无粮,以后饿死的人可不是几千几万了。吕检详,此举乃是祸国殃民之举啊。”
苏辙此言一出,吕惠卿顿时气得满脸通红。
早在唐朝,朝廷为防各地受灾,故而命各州县建立储备性质的粮仓,仓中的粮米,由官府在谷熟价低时购进,一旦遇到灾歉,即可立即取出赈济当地或附近灾民,避免饿殍遍野的惨剧,即所谓备荒之粮也,也就是这常平广惠仓。
宋代沿袭此制,百余年来,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救济了许多灾民。这些粮米虽然不一定能解决全部灾民所需,但有了它,朝廷起码可以减少大量的开支,所谓“使民常保平安”之意也。
按照朝廷规定,这部分粮米在无灾之时,应该是雷打不动的。
而青苗法,或者说叫新常平法,便是吕惠卿提出的,所以听到苏辙质疑这个事情,顿时令他不淡定了。
他正要说些什么,王安石却是挥挥手道:“好了,这个事情就不必争论了,近期不是要选派刘彝﹑谢卿材﹑侯叔献﹑程颢﹑卢秉﹑王汝翼﹑曾伉和王广廉等八人,到各路“相度农田水利﹑税赋﹑科率﹑徭役利害”﹐以便从对现实情况的了解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以兴利除弊﹐变而通之么,便让他们也注意这个事情,别让地方官吏乱来便是了。”
苏辙闻言眉头一皱,王安石又道:“便这样吧,苏检详,你先忙你的事情去吧。”
苏辙无奈,只能作揖离去,但内心却是叹息,他又有什么事情好忙的?
起草各类新法主要是吕惠卿,其余章惇、蔡确、李定、曾布诸人,有的专门拟定新的役法,有的研究抑制盗贼之法,各有分工。
反而他这个制置三司条例司实际上的协同之人,本来与吕惠卿该是实际领导条例司的人,却被排斥在条例司之外,分外令他烦闷。
晚上苏辙回到家中,见到了兄长苏轼。
苏轼笑呵呵的,看起来心情颇为不错,苏辙倒是心中一宽,笑道:“哥有什么喜事?”
苏轼摇摇头笑道:“没啥事,今日听子厚说他那弟子就快要回来了,倒是颇为期待。”
苏轼现在官告院上班,不过还兼着知制诰的职务,所以与张载算是共事的同僚,有时间也会经常聊聊。
苏辙笑道:“就是那陈静安么?”
苏轼点头笑道:“没错,我对这少年可是好奇地很啊,咱们兄弟两个回了一趟眉山,天下间就出了这么个天才少年,还真的是有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