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齿。
李景然拿在手上握住手柄,做了几个前刺动作,手感不错,尼龙材质加网状花纹增大了彼此之间的摩擦力,握起来非常的稳健。
把d80插入帆布刀鞘,别入裤边的小兜内,李景然又拿起长条盒中的菊花太刀,抽出刀刃,雪白的刀体刚一出鞘,反射的阳光就让李景然眼睛一眯。
“看起来还有点日本刀的样子。至少这亮度,咋一看,就给人一种无坚不摧的错觉!”李景然一边自言自语的评价着手中的这把日本刀,一边双手握住刀柄,踩着小碎步,以从动画片中看到的剑道姿势,一下一下的朝前劈砍。
日本刀脱胎于中国的唐刀,据说锻造技术都是随那时的遣唐使流传到日本。传到日本后,日本的刀工,刀匠们又做了不少改良,在制法上集合了相当高的技术。北宋诗人欧阳修的《日本刀歌》诗中,就曾记录了关于日本刀的一些情况,当时的中国人已将之称为宝刀,有越地(今中国华南地区)的商人专为购刀而前往日本,并从美术角度描绘了日本刀的外形和样式。
相同类似的记载在中国古籍中也有所体现,根据《明史》中关于戚继光抗倭有载:倭寇长刀锋利至极,明军长矛当之即断,曾有倭寇一人力敌四位明军长枪兵并获胜的记录。倭寇以三人组成战斗小组,呼啸冲入我军阵地,所向披靡的场面一再出现。戚继光有感于对付倭寇先要研究如何克制日本长刀,于是推出了著名的“鸳鸯阵”,以矛、铛、火枪配合,远距离歼灭倭寇,战局于是方有转机。
日本刀刀身很窄,但由于采用精钢作为原料,锻造及淬火工艺十分精良,因此强度很高,刀刃锋利,波浪形的刀纹清晰可见;刀鞘及护手的外观精美,被世界各地的收藏家视为珍品。反观中国大刀,通体由整块钢铁打造,钢质一般,刀身特别是刀头比分较宽,刀尖呈上斜,类似《武经总要》中所描写的“前锐后斜”的宋代手刀。而且,虽然日本刀狭窄,但刀背比同期中国大刀的厚。二战时很多日本刀即使为机器模造,性能大大下降,但中国大刀根本不能应对日本刀。
优美的外形,精良的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