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逡巡,何天得出另一个结论:今日雅集,“二十四友”并未尽数到场——他没看见郭彰。
也好,不然彼此尴尬。
同时,到场的,也不尽为“二十四友”。
证据在东首一堂前——有二人一坐、一立。
坐者,是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微微扬着脸,神情高傲。
方才,贾谧介绍何天,大多数原本坐着的人,都站了起来,但这个青年,岿然不动,只松松一揖而已。
立者,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年纪虽轻,倒是一副平和、从容的样子。看其神态、服饰,绝非某名士之随从,但以他的年纪,又绝不会是“二十四友”中的任何一人。
倒是有趣,此人谁何?
谁在这样的年纪,有资格参加这样的聚会?
“好了!”贾谧双手一击,“诸君的大作,由在下和季伦恭录,至于评品高下,则由在下和安仁负其责,诸君有无异议?”
当然无“异议”啦。
何天快速的转着念头:安仁?潘安仁?潘岳?哪个是他?
贾谧话音一落,旁边一阁前,一人起身,快步走来,一边走,一边含笑作四方揖。
哦……确是美男子一枚。
可是,似乎也没到“掷果盈车”的地步吧?
转念一想:唉,到底已经是四、五十岁的人了,且多年来,宦途多舛,一直不得志,期间还被下狱,要不是因为老子的缘故,脑袋保不保的住,都不好说,保养成这个水准,已经很不错啦,年轻的时候,确实能有一大票女粉丝吧?
不过,啥叫“要不是因为老子的缘故、脑袋保不保的住,都不好说”?
潘岳做过太傅主簿——杨骏的主簿,只不过,他这个主簿,同朱振不能比,杨骏辟召潘岳,仅仅因为其文学名声,其角色,不过文学侍从一类,而杨骏对于文学,并没啥真正的兴趣,因此,潘岳从不预杨骏的机密,就是太傅府一个普普通通的僚属。
但再普通,杨骏被诛,僚属也得下狱。幸好,何天上书,“昔鲁芝为曹爽司马,斩关赴爽,宣帝用为青州刺史。骏之僚佐,不可悉加罪。”这才将包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