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昏沉沉地醒来时,他觉得身体正漂浮在云端。周遭的空气如春雨季一般潮湿,寒意借水气渗透了厚重的外套与棉衬衣,一直沁入骨髓里。唯独右肩被烈焰炙烤着,灼刺感纠缠不去。但疼痛也十分遥远,就像隔着湿绒布触摸到了滚烫的铁锅;比之往日被皮带抽打或烟头烫伤时残留的印象,眼下这样持续而微弱的痛觉刺激反而容易适应。
脑后部也有痛感。踝、桡关节都紧贴着坚硬的竖杆,轻微施力就会让粗糙的捆绳勒陷进肉里。大致明白了情况,他继续闭着眼睛,聆听周遭声响。
有人在地板下走动,先打开了水龙头,接着又从冰箱里翻找东西。动静听上去只有一个人,大约是从后窗那儿进来的吧。在拆掉安全系统来制作活动感应陷阱以后,这栋楼房本来就已接近不设防状态。为了防范“眼睛”,但凡能够联网的设备也尽量避免使用,如今被人入侵也并不出奇,只是没想到这么快被锁定地址。到底是哪里没做好呢?思忖间,入侵者已走上楼梯。或许因为携带着重物,入侵者的脚步声有些笨拙,在狭窄陡峭的台阶间磕磕绊绊,发出阵阵液体泼洒和硬物撞击的声响——听到这种声音,他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身上已经完全湿透了。
脚步声来到二楼。因为真正重要的工作室位于地下,形同摆设的二楼卧室从未被费心陈设过,来人只需站在楼梯口便能将室内空间一览无余。曾蒿不但能听见对方细微却急促的呼吸,甚至能察觉到敌人的视线落在自己身上;即便想过被抓到后的种种可能,也并不在意客人对自己的保证是否真能应验,心中却隐隐生出毛骨悚然的感觉。
太安静了。无论在设想的哪一种情境里,他被抓住时面对的总不该是沉默;也想从那阵细微的呼吸里分辨出入侵者的情绪,却什么都听不出。他没有客人那种不可思议的嗅探能力,却还是觉得家中进来一个非常陌生的东西;入侵者既不兴奋也不紧张,只是步履蹒跚,吐气沉重。
突然间,大片冰水混杂着冰块自头顶浇来。骤降的刺寒使他的身体不受控制地战栗起来;眼睑微一颤动,就听到铁桶被丢到松木地板上时的撞击声。
“啊,”他听见入侵者说,“你已经醒了。”
再伪装也是徒劳,他只得睁开眼睛面对敌人。在二十平左右的卧室内,由于是三面开窗的设计,即便夜里不开灯也能大致分辨格局;再加之对日常居所的熟悉,他马上意识到自己是被绑在床边的木质旧扶手椅上。木椅的衬垫上总有一股松节油与腐草混合起来的怪异气味,据说前任屋主去世前时常在椅上昏睡。
入侵者就坐在床边。在被击打后脑而昏迷前,曾蒿曾短暂看见过对方,知道并不是图书馆里遭遇的老人,而是一名二三十岁的壮年男性;至于更具体的相貌细节他却无暇端量,更无法断定是不是“眼睛”的人——从时机判断固然是这种事件的概率最大,但也并非没有横生变故的可能。如眼前这处偏僻冷清的自建楼屋,大部分谋财的窃贼虽不屑一顾,真正沦落到穷途末路的人,譬如逃犯或欠高利贷债者,说不定就会动鸠占鹊巢的念头。
绝非心存侥幸,然而眼前出现的入侵者,无论如何也不符合他的预想。比起历尽辛苦逮住目标的猎人,对方给他的印象反倒更像是被人追捕的逃犯。无论是泥泞的衣着、凌乱的头发还是脸颊的伤痕,都完全没有狩猎者的从容;这些姑且能归为乔装的话,那双因憔悴而眼眶深陷的眼睛也佐证了他的感觉:这个人的目光里没有胜利的色彩,唯有疲倦与狂乱。与对方呆然相望间,他连未睁眼前的恐惧也忘却了,心中之情唯余疑惑。
对方也上上下下地看他,一遍又一遍,仿佛想要从他身上找到某种妖怪的特征。这样不知过了多久,这个陌生人才说:“你和我想的很不一样。”
对此,曾蒿不知该如何应答,唯有说出真心话:“你是谁?”
“我是谁?”男人重复道,仿佛觉得很不可思议,“你不知道我是谁?”
为什么自己应当知道呢?他在心里默默地想。自己所能作出的贡献,唯有将看守者从位置上扫除而已。既然任务已了,“眼睛”派出怎样的人来追捕都没关系。无论是这个世上最精明干练的人,最危险凶恶的人,最声名显赫的人……跟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此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会认识自己,未免太把自身当作一回事了。
男人突然起身,依次走过三面有窗的墙壁。在等曾蒿归来的时间里,他肯定检查过小楼的基本构造。此时他先是把厚重的遮光窗帘全都拉下,杜绝外人自窗外窥探的可能,接着才走到楼梯口,准确地打开位于床顶的吊灯。
灯光吃力地闪烁片刻,终于让整个房间变成了昏黄色。由于吊顶灯的灯泡久历时日,曾蒿也没有费心思去更换,二楼的照明一直都是这么差强人意。明明只是勉强够人看清东西的温和光亮,他的视野却反而阵阵发黑。后脑处的疼痛可以解释这种畏光性的由来:在右肩遭到枪击后,对方紧接着又用某种硬物击打了他的枕骨,将他打晕过去。因为受震荡的部位是脑干,或许视觉系统也有所损伤——想到这里,心中困惑益发浓烈:明明可以选择击打下颚与后颈,或者直接使用麻醉药物,对方却找了一处致命弱点来攻击他。难道“眼睛”没有想到信号发射器的事吗?那未免太迟钝了。
这样仰着头思考片刻,自他后脑贯穿至眼球的眩晕感逐渐消散。浓雾般的黑暗后透出房间的轮廓,接着则是站在他面前的入侵者的面孔。
之前,对于未能提前佩戴夜视的曾蒿而言,其实只能分辨那些最明显的特征,譬如带痂的伤痕与刺人的目光,而对这张脸的整体印象却仅有病态:颧骨因为消瘦而微微突显出来,左眼下方偶尔不自然地抽搐,就像附近的面部神经受损过;而既然是面部受到某种事故损伤,与之相邻的大脑可能也同时受损。
如果是个精神病患偶然逃进了自己家里,那么整件事就和“眼睛”毫无关系,他也难以再对失控的事态加以挽回。不过,随着在灯光下进一步端详,他对碰到陌生疯子的担忧反而减少了。男人脸上带着平静思索的神情,显示出稳定可靠的心智;双眼的瞳孔大小与颜色有轻微差异,像是某种眼科手术的后遗症——左脸不自然的抽搐大概是受视觉影响吧。确认今夜的际遇并非纯粹巧合,他才后知后觉地做起了常人早该去做的事:去看这个人的长相。
重获新生后,他的各项基础素质都远超过去,偏偏对人类面孔的整体性识别能力反而下降了,也就是成了所谓的脸盲症患者。常人只需看一眼就会自然而然形成整体印象的熟人面孔,他却如背诵一组数字般,必须有意识地去运用记忆力,将各种五官的特征分门别类的保存起来。虽然足以维持正常社交,却唯独在通过照片识人时非常容易出错。不必说拍摄时间与后期处理的问题,单是拍摄工具本身带来的镜头畸变,都会极大程度干扰他的判断。
初看眼前人的五官时,他没有产生特别有用的联想:额头大致为平宽型、眉骨与鼻梁高突而颧骨平滑、眉头低且尾部外挑、双耳偏高并中度外招、嘴唇较均值稍宽且薄……拼凑这些特征,脑中所能联想到的是学生时代里受到老师和同学追捧的“明星学生”——似乎总是在各种场合里争抢旁人的注意,俨然把周遭一切视作陪衬自己的舞台装置。如果这名入侵者不是因为病态的消瘦与精神困顿,大概也会是盛气凌人,随时随地都像在暗笑他人的类型吧。
并不相信所谓的面相真能代表主人的性格特征,只不过纯粹以相貌而论,这张脸让他难以产出好感。乍看之下明明挑不出严重的缺陷,可越是仔细凝视,这副面孔就越像是虚浮不实的画皮,无端引人心生疑虑。大概是自然呈现出的表情与真正的情绪并不相符吧?即便对方的目光里毫无喜悦之情,嘴唇自然呈现的弧度也像在扭曲而嘲讽地微笑着。
观察到这个特征后,一个可能的答案突然跳进了脑海。他不由困惑地眨眼,觉得这个想法不合常理——为什么会是这个人先找到自己呢?而且,身边竟然连一个“眼睛”的人也没有。
对方往后退了两步,又坐回到床边。“你认出我了。”男人说着,脸上真正露出了一点讥笑,“我还真以为你从没听说过我。”
曾蒿说:“你和照片上不太一样。”
“你看的是哪张鬼照片?身份证吗?”
他漠然地摇了摇头。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根本就无关紧要。搜集信息时看过的图片资料并不止一张,只是他无法将之与本人对应起来而已。想到这里,他的视线忽然落到床脚处,密切观察着他的男人立刻弯下腰,把搁在地上的东西拾起来。“在看这个?”
是一把老式的长柄黑布雨伞;没有任何商标或记号,木质的伞柄较现流行款式更粗笨一些——被客人戏称作“魔杖”的这件东西,自从被他拿回来以后,只经过最简单的清洗擦拭,随后就被搁置在工作室里。因为知道这是可能引起灵场现象的装置,没有相应设备的他也不能贸然加以研究,更丧失了想要去了解的兴趣,这两天里一次也没有碰过。
直到此刻,在他的注视下,入侵者抓住伞柄的两端,颇为费力地将柄中物抽出一小截。原本预期会是森然闪烁或古意盎然的装饰类细剑,在灯光下看来却全无兵器的质感。如小指般细窄的刃身呈淡白色,表面浮闪莹润如水的光泽,酷似上釉后的白瓷制品;厚度薄如卡纸,仿佛稍加施力即可掰断。像这样华而不实的物件,称作是“剑”似乎很勉强,充其量是做成了剑形的装饰物而已。难怪,客人明知其中的机关,却也只对他说这是“魔杖”。
男人没有把剑从伞内彻底抽出来,只是拉出小半截看了看,又对着曾蒿的脖子不怀好意地打量。见他没有反应,便将柄部推回到原位,又把伞丢回床脚边。
“我以前见过这东西。”他说,“没想到它里头另有玄机。今天下午我检查你的地下室,又在里头看到它。你甚至没试图把它藏起来,而是丢在墙边。我想这可不该是对待战利品收藏的态度啊,于是我就把它拿起来检查了一下……所以,这到底是什么?”
就如客人的预言一般,这个人果真关注到了“魔杖”的事。为了见证这个提示究竟会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