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祖籍辽东,乃是北周大将军李纶之子,北周时期迎娶襄国公主,大隋建立以后,历任散骑常侍、内史侍郎、雍州牧。
虽然杨坚现在没有点出李长雅要承担全部责任,但李长雅是雍州牧,却什么事情都不做,他不负责谁负责?更让杨坚窝火的是宦官去公主府宣布旨意,召李长雅入宫时,女儿襄国公主却说李长雅昨天离开芙蓉园以后,带着一伙文人墨客去骊山游玩,至今未归,这无疑是压倒李长雅的最后一根稻草。几十万嗷嗷待哺的灾民就在城外,你堂堂一个雍州牧却去玩了,这可不是玩忽职守那么简单了。
不过当务之急是先把局势稳住下来,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
“启奏圣人,豫州、兖州、并州南部的灾民少说也有百万之众,臣计算一下,一个人一个月最少需要一斗米,才能活下去,百万人就是十万石,而这次灾害至少要持续到明天春粮收获之时,朝廷至少要投入六十万石粮食赈灾,才能使灾民胜利度过这场灾害。即便各地都可以执行以工代赈之法,但是这份粮食却是少不得的。”
说话的是尚书左仆射杨素,他兼管吏部、民部、礼部三部,这民生之事也在他的管辖之下,拱手道:“圣人,如今进入关中乞求活路的灾民有二十万余人,若是再把后续灾民也算上,仅是关中就要准备二十万石左右。”
“才六十万石啊?”杨坚紧锁的眉头为之一松,放心的低语道:“朕还以为要千多万石呢!”
杨坚当北周丞相时就已经显露了对国家财政的重视,大隋立国以后,他清查户口,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户籍、均田、赋税制度,给大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财政收入,当时关中人口稀少、中原频发水灾,但是大隋帝国不管怎么去赈济灾民,不管怎么修长城、修官道、修运河,国库却始终是充盈的,仿佛有用不完的钱一般,逢年过节发给百官和士兵赏赐,从朱雀门开始,一直排到京城南郊,一次性发完三百万匹布帛,就这样,囤积在大兴的财富还是没有花完。
等各地把收上来的租庸调运抵京城,所有粮仓都满了。监管国家粮仓的司农寺甚至抱怨说,再收税就没地方放了,于是杨坚一口气修了四大粮仓,这四大粮仓分别是雍州的广通仓、陕州的常平仓、豫州的河阳仓、卫州的黎阳仓。这才解决了储粮问题。
所以杨坚说“才六十万石啊?”并非是打肿脸充胖子,更不是得瑟,而是执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大隋帝国实在是太富有了,富有得令杨坚麻木了。
“圣人,在灾民尚未引发粮价暴涨之前,我们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赈灾,以平息恐慌,否则粮荒的谣言若是传播大兴城百姓群中,那就会引粮价暴涨,情况就严重了。”
杨素继续向杨坚提出建议,他的身体现在就像是在走过山车一般,前些天刚刚好转一点,可是这两天又急转直下,卧床不起,但今天情况紧急,杨素只好拖着病体来向杨坚出谋划策。
“朕想知道,多久才能让灾民平息下来。”杨坚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他不需要去考虑如果赈灾,他只要一个结果,他只需要手下的大臣告诉他该怎么解决问题即可。
“臣有三个解决方案,能使灾民迅速得到救济。”杨素努力稳定了一下身体状况,徐徐的说道:“第一个方案,将灾民按地域安置,以州为一个大营,大营之中按照各县,分驻各个小营,彼此之间看熟悉的人,诚惶诚恐的灾民才能安心,然后从小营中的各乡挑出一名德高望重之人,配合官员管理、赈济他们本乡里的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混乱再次出来;另外派军队负责监督,将那些捣乱的无赖泼皮一律严惩,甚至就地格杀。而赈济之时,往往会发生贪渎事件,臣赞同牛尚书意见,先放义仓,官仓不可轻易放粮,在赈济这期间,御史台官员必须到场,以监督官吏赈灾。”
“而灾民骚乱的出现,雍州牧府不得力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官员的帮手严重不足;如今天气炎热,只要不下雨,灾民有没有帐篷都无所谓,关键是伙夫严重不足,不能及时解决十几二十万人的吃饭问题。但是现在官民、军民出现了大冲突,灾民不太信任官府,为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不能从灾民之中聘请伙夫,这得由官府来招募。”
杨素休息了一下,调理好自己的气息,又说道:“圣人,臣以为安置灾民并不仅是官府的责任,王公大臣、民间富户也应该站出来替官府分忧,圣人可以下道旨意,号召王公大臣、民间富户参与赈粥;王公大臣家族若是赈济,事后挑出赈济最多、赈济时间最长的十家予以嘉奖,将此十家官位最高之人的名字布告天下,令其善名天下皆知;民间富亦是挑出十家、嘉奖其家主,若是商籍,可赐其民籍,如此一来,富庶的商人必将争施粥赈济灾民,不仅解决了朝廷人手不足之忧,也能节省朝廷的投入。另外赈粥地放在城外各个灾民的安置大营之外,以引导灾民出城,并尽快安扎帐篷给他们居住,这样便可保城内无恙。这便是臣的第二个解决方案。”
杨坚非常注意官吏的选拔,不仅励行法治、严惩贪官污吏,他还奖励良吏,先后表扬了岐州刺史梁彦光、相州刺史樊叔略、新丰县令房恭懿等等良吏。临颍县令刘旷因考绩名列天下第一,被升为莒州刺史;汴州刺史令狐熙于吏部考绩第一,赐帛三百匹……以上这些人尽皆布告天下进行表扬。同时令天下官员学习,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