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废墟地带,东侧大约一百公里外,这里有一个人类居住地,也是目前距离集群最近的一个人类居住所。
这个居住地的名字叫吉安城,这个名字和大破灭前人们相关的城市名字无关。而是原本一个村子的人在大破灭时期成功抱团自救后,找到了一个有河流交通,同时有山丘依托的地带,建造了这么一座城市。
现在整个城市周围,环绕着三米高的城墙,城墙各处还有高台,黑洞洞的炮口从台上俯视着周围。这个火炮技术勉强是后膛装填,钢制线膛炮管,炮管壁非常厚,采用褐色火药为发射药。依托炮台上的基座滚轮,可以对周围区域进行控制。总体来看这是大概是十九世纪中期的克虏伯钢炮技术。
文明倒退到了现在,社会制度开始钝化,很多技术已经无法维持了。
例如化工!从技术上来说,制备硝酸钾后,然后混入盐酸,对甘油,亦或者是火棉进行硝化。
每一步都是可以操作的!但是,很多中间产物极不稳定!
二十一世纪,正规化工厂招人是要学历和纪律,同时要良好的管理。民间那些文化程度低的小作坊技师私人冒着蹲牢房风险下,在利益的驱动下,也可以小心谨慎勉强一些化学品的制备。
而如今在一个部分人垄断资源,大部分人员失去上升通道的情况下,依旧要维系关键步骤众多的危化品的生产,发生重大事故是迟早的事!所以啊,不是人们都淡忘了知识,而是社会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无法出现猛炸药,所以火炮膛压也用不着高,军事工业为了稳定而逐渐牺牲性能。
吉安城这类中小型城邦,整体的可靠军事技术降低到了二十世纪,少数匠人级别的科技,例如精细化的齿轮,电线,以及光学玻璃的制作,勉强到达了二十世纪中叶的作坊水平。
……
现在,在这火炮壁垒城市的中心。
城市中枢在长城城楼一样的建筑内。
该建筑四面墙壁上的窗口非常小,顶部开了三组天窗透光,天窗和墙窗上都能下拉钢板,让房间完全密闭。
在建筑内,拥有电风扇、白炽灯等设备。天窗垂下来的光芒正好照射着几盆盆栽,其中两盆是盆栽的金桔,上面的小橘子还是青色的。
在木椅上,躺着一位身着白大褂的老人,如同二十一世纪的研究员。而在这个时代,能留下来几百年前的衣服就非常不一般,因为人类失去了棉花物资,大部分人已经在使用亚麻纤维做服装了。
这位是吉安城的主人曾龙牧,他看着菌种培养室负责人提供的报告,报告上面显示:培养皿中菌类出现了异常。这位城市的主人打开了一本书,翻到了其中一页,这一页上记录着这种现象的原因:周边区域基因群落出现了重大变动。
他转身来到了另一个玻璃橱窗柜子前,拿出了一盒牌子,牌子上记录着自己麾下驭兽师的名字。他先是拿起自家子弟的一个牌子,然后再拿起了另一个牌子,然后将两个牌子挂在了身边的金桔盆栽上,慈祥的笑了笑。
……
距离卫铿穿越到这里,已经过去了将近 40 天了,这个领地嘛,建造的越来越红火了。
在居住地内,一个个土法高炉搭建好了,高度达到五米,采用全部是从城市废墟内挖出来的砖头,如此规模的高炉,鼓气工作也绝非人力可以持续进行的,嗯,主要是卫铿嫌手酸。
所以卫铿特地堵住了小河流,用杠杆原理和转轮让高炉鼓风机往复运动,持续不断推进热空气进入。
随着吹进热炭中的热空气变成了喷焰,炉温达到了可以融化钢铁的程度,废墟中挖出来的金属物品在这个温度下终于融化了。
这种土法炼钢技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曾大量浪费资源,制造了大量无用的废钢。因此八十年代后,部分文学知识分子一提到这个年代,提到这种炼钢方法是鄙夷的。
但实际上,这种炼钢方法是能生产出比较堪用的钢铁的,回溯在三十年代的时候,本土反侵略战争中,就是依靠这种方法获得武器的。
可堪用的前提是,三十年代使用这种方法炼钢的,是国外留学回来的理工学生,虽然是土法,但是所有标准全部达到了。
而六十年代大炼钢铁的是没有工业生产意识的农民,对于上面指派的任务,无法理解每一个指标的意义,依靠着热情,拼数量,希望得到表扬和赞同,所以小高炉高度不够,内壁强度不够,甚至炉温都没有达到,故炼出来的是废钢,而技术总结更是没有。
总体来说,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工业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