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部 逐鹿中原 第八章 有心投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李兴一听暗暗叫苦。可嘴里应得甚为利落:“是。”

    出了房门。李兴抬头望着漆黑地夜空,长长地叹了口气。若是说三年前还有诸多人等以为太尉大人将大公子外放至南线是为了历练。可现在谁都不会再相信了,就连远离上京城的李兴亦看出大公子已完全失势,太尉大人是铁了心要将楚家宗主之位传于五公子了。虽说不管日后是谁当楚家宗主,李兴乃楚府家将出身,只需忠心效力就是了,但后天两位公子齐聚卢县府衙,自己该如何是好?毕竟大公子就算再怎么落魄,也不是自己所能怠慢的,可传闻中他们两兄弟已是势如水火,对大公子敬重了,五公子又会如何想法?

    李兴思来想去,头大如斗。

    楚铮将堆在最上面地几本书卷翻了翻,不由嘿嘿一笑。只见书页甚是整洁,没有丝毫涂改之处,字体更是苍劲浑厚,力透纸背,让楚铮有些自惭形秽。如今楚名棠唯一能义正言辞训斥楚铮的,也只有儿子那手甚是见不得人的字了。对于这一点楚名棠亦感到奇怪,儿子六七岁时就已将字识全了,写得亦是颇具风骨,在同龄的孩童里可谓出类拔萃,当时楚名棠还为此欣喜不已,对楚铮的管教便有些松懈了,任由其随师父吴安然专心习武。没想到十余年过去了,楚铮的字与儿时就没什么长进,着实令楚名棠怒不可遏。

    楚铮将这些卷集粗粗归了下类,把几本诗集丢到一边。周豫地才名已传到了京城,他的诗连轻如和四丫头赞不绝口,毋须再看。楚铮想要看的是策论,策论才是一个人能力水准的真正体现,要看看周豫在文中有没有对赵国乃至中原局势的阐述和独到见解。

    直至四更时分,楚铮合上最后一本文集,靠在椅背上,心中有些失望。“论”倒是许多篇,文笔自然而然更不用说,只是能让自己满意却少之又少,多数抒发着对底层百姓的怜悯之意,对中原四国特别是赵秦两国连年征战流露出一股浓浓的厌恶,满篇近似“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论调。

    不过文中也认识到如果中原不一统,兵戈战乱还将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但切实可用的论点不多,只是提出赵国应该精兵强国,可如何去做却是语焉不详,大都是些空泛之言。至于平定天下后则只是寄希望于君明臣贤,以为如此便可开创继文景以来又一盛世。

    楚铮不由摇了摇头。周豫既然有心投靠楚家,赠予李兴的这些文集想必都是他精挑细选地得意之作,可恰恰从中看出,此人擅长的仅仅只是文章一道,对军、政所知甚少。这一点上他还不如秋仲伊,至少秋仲伊曾历经磨难,并扶佐吕问天率灰胡儿纵横北疆十余年,所具备的才能是经过血与火验证地。而这周豫……与梁临渊倒有些相像,说得好听些是纯朴,说难听些就是幼稚了。这也难怪,此人虽说已名扬京城,但归根结底只是一个落魄文人而已。若当真是文韬武略无一不精,三大世家抢都要抢着将他收到自己门下,谁会在乎韦骅那老头是何想法。

    可转念一想,楚铮不禁哑然失笑。传说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等妖孽级的人物,到目前为止史上也只有留候张良和诸葛相国这两人而已。用这般标准来要求周豫也未免太苛刻了些,何况此人身处民间远离朝堂,阅历所限,难免有些不足之处,以后见识多了,尚可改观亦未知。在这民众文盲愈九成以上的时代,能有周豫这等人才前投效,已是极其难得了。

    不过此人有着旧文人的通病,过于清高,既想投靠又抹不下面子,一定要等着他人来礼贤下仕。要人三顾茅庐你也得有诸葛之才啊,还是先晾他几日吧。反正有张岐与楚仲暗随他左右,正好再考量此人一番。 推荐阅读: -   -   -   -   -   -   -    -   -   -   -   -   -   -   -   -   -

    (天津)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