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六十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80zw.la
    回望来路,盘旋曲折如盘踞山野的长蛇,行走其间,犹如蚂蚁在转动的石磨爬行。再环望四周,竟然看不到一户人家,只有官府所建的守关小屋孤零零站立在那里。此时此刻,正是夕阳西下时分,乌鸦振着双翅往家里飞去。可是,作者那满含悲愤而又游移不定的心啊,怎么才能找到依附呢……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杨慎满腹经纶,却壮志难酬,进而入狱受刑、谪戌千里边关等史实读此诗,不禁使人怆然落泪。

    正如俗语所言,真金不怕火烧。杨慎真不愧为文人中的真金。政治生涯遭受如此重创,仕途已经走到民尽头,但他良心不泯,正气犹存。到云南后,他发现昆明一带豪绅以修治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化公为私,敛财肥己,坑害百姓时,不仅正义凛然地写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诗痛加抨击,还特地写信给云南巡抚赵剑门,力陈此役“乃二三武弁投闲置散者,欲谋利自肥而倡此议”,希望其制止如此劳民伤财的所谓水利工程。

    纵观杨慎的一生,最大功劳还在于,他开拓南疆,使滇西甚至整个云南与中原文化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融合。

    云南古称滇国, 虽在1900多年前即被大汉纳如自己的版图,但多年来“不以内地官守例之”, 皆以本土大姓就官,实则为一个封闭的独立王国。就是到了中国疆土最为广阔的元代,其地也为梁王与大理段氏分而治之。所以,当时那里的文化状况,跟西藏、新疆、蒙古的情况不相上下,与中原文化相去甚远。所幸的是,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攻取了云南,在那里建立卫所屯田制度,先后移民汉族人口三四百万到云南,使云南人口的民族结构产生了变化;143年后,这里又来了一位堪称明正德,嘉靖两朝文坛泰斗和学界领袖的杨慎,从而加速了这里的文明进程。时年37岁的他,不间断在哪里开馆讲学,广收学生,孜孜不倦地考察、研究和写作。他攻诗、词、赋、散文、散曲、杂剧、弹词,考论经史、书画,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等,因而著述极丰。明万历间,张士佩巡抚杨慎老家四川,将其主要作品收入《升庵集》,编了81卷,包括赋及杂文11卷,诗29卷,杂著41卷。此后,人们又进一步收集他的作品,编辑为《升庵外集》《升庵遗集》《升庵长短句》《陶情乐府》《二十一史弹词》等,共145卷, 真可谓汗牛充栋。如此多的著作,再加上他百科全书型的知识结构和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强大性格感召力,使得云南各族人民在他之后形成了一股学习中原文化的巨大潮流。

    据有关方面统计 ,杨慎充军云南前,云南只有20余人写有著述,总量不过50种。然,自杨慎入滇到明末的120年间,云南就有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0zw.la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