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三十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尺,最后他的一生以悲剧告终。

    明代宗支持于谦反对南迁,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1]重用正统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澜于即倒,并对明朝战后的恢复做出了贡献,但对待迎回英宗的问题上他显得过于小气,同时在太子问题上他又显得得寸进尺,最后景泰帝的一生以悲剧告终,他的功过只能留给后人评说了。

    最后,还需要讲讲景帝去世后在明代官方历史中的地位问题。景帝死后,英宗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明代宗终身为恶,死不悔改。成化年间,一些臣僚开始为景帝鸣不平,他们认为景帝危难之时受命,削平惑乱,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功劳很大,却谥以“戾”,很不公平。甚至有人责问,当时若不是景帝即位,外敌如何能退,英宗如何能返?宪宗虽然曾被景帝废去太子地位,但对这位叔叔的功绩还是相当理解。几经周折,宪宗下旨恢复景帝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景帝的功绩。但明宪宗不可能给明代宗全面平反,所定谥号仅为5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谥号都是 17字,景帝在规格上较其他皇帝低,而且景帝还没有庙号。直到南明弘光时期,才给景帝加上庙号“代宗”,并增加谥号到17字。至此,景帝在礼仪规格上算是与明代其他皇帝平等了。他的历史功绩也稍稍为后人所知了。

    施耐庵(1296年-1372年),本名彦端,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关于其生平,因缺乏史料而众说纷纭,甚至对有无此人都有争议。《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其门人。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今江苏省兴化、大丰、盐都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等,另有《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说他原籍苏州,后迁淮安,为至顺辛未进士,曾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而弃官归里,闭门著述。

    据这些材料分析: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氏后裔亦迁至今江苏省大丰市境内)。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

    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其曾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