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不可抗力—地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80zw.la
    重生三国vip第172章《预测大地震》提到,刘琦从梦中天翻地覆之境象推测无异是一场大地震,想到地震,刘琦心中一惊,脑海迅速翻阅起了解过的历史知识来,一探究,便释然了。

    有学者研究,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自然灾害的群发期,更是地震频发期,几乎每四年便发生一次大地震,秦汉四百四十年中,灾害发生了三百七十五次之多。计旱灾八十一次,水灾七十六次,地震六十八次,给华夏大地带来巨大的灾难。

    世纪末日大难不死穿越东汉的刘琦,似乎拥有了一种天生的预知能力,这与后世所学的历史知识不无关系,不信迷信的刘琦知道,这不是托梦,而是地震前夕对于高级生物的人类来说具有特别的预感灾难的能力,估计知晓天文地理的蒋琬、陈文及邓芝等人也能猜测到梦主地震之事,而并非陈武与文岱所说借梦自立为王;

    刘琦闪念间,从河南历史上曾遭遇多次大旱大灾,又想到后世汶川大地震,而由汉代地震频发又记起来三国的历史上,貌似初平二年六月华夏大地便发生过一场大地震,地震有几级?震源在何处?造成多大的灾难史书却并无详细记载。

    农历时近六月初,按照公历推算,估摸还有个把月,不知华夏大地何处会遭此地震大劫,因后世史书历经1800年,并无此年地震的详细记录,刘琦无法告知将遭地震之地的人们以避祸,看来真实的记录历史的方方面面也是为前世今生的人们负责呢。

    凭着重生三国穿越后拥有的先知先觉的预知能力,刘琦搜肠刮肚,能记起浩瀚史海中有关公元191年华夏地震的片言只语也就廖廖数句:布衣所录《后汉书》,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六月丙戌,地震;《后汉书?蔡邕列传》,初平二年六月地震,卓(董卓)以问邕(蔡邕),邕对曰,“地动者阴盛侵阳,臣下逾制之所致也。”

    因史书记载有限,刘琦所获取的后世知识,无法提前预测正确的地震震源及震级,究竟是不是发生在河南新野也只有天晓得,在自然灾害面前,就算科技发达的后世也往往束手无策,何况生产力低下的汉代?

    ……那么,地震能预测吗? 强子为你解读,重生三国冷知识科普17:地震详解

    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地震是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层中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震动。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能观测到最深的地震是720公里。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与地震级别没有联系。按震源深度地震可以分为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和深源地震(300~700km)。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一、地震能量

    轻微地震时至少也要放出10^3~10^8焦耳的能量,足以把一万吨的物体抬高1米,而一个8.5级的大震,能量约为3.6x10^17焦耳,比一颗氢弹爆炸释放的能量还大,相当于一个100万千瓦的发电站连续10年的发电总电量总合;

    二、地震分布

    地震可分为时间和地理两方面分布。

    时间分布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现为在一定时间段内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称为地震活跃期;而另一时间段内地震活动相对来讲频率少,强度小,称为地震平静期。

    地理分布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

    全世界主要有三个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环绕地球中的太平洋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5大地震,4次在这。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二是欧亚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三是中洋脊地震带,包含延绵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极海的中洋脊。中洋脊地震带仅含全球约5﹪的地震,此地震带的地震几乎都是浅层地震。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三、地震前兆

    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

    1.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主要包括井水、泉水等。地震前出现的主要异常有发浑、翻花、冒泡、升温、变色、变味、井孔明显变形、泉眼突然枯竭或涌出等现象。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动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日常中见到地震前动物反应异常表现:牛、马、驴、骡等惊慌不安、不进厩、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鸡飞上树鸣叫、鸭不下水、猪不吃食、狗乱叫、大鼠叼小鼠满街跑等现象。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

    3.电磁异常

    电磁异常是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出现的失灵现象;

    。最常见的是收音机的失灵、手机信号减弱或消失、电子闹钟失灵等现象。

    四、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级别越大。目前人类有记录的震级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1日智利发生的9.5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颗180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者相当于一个100万千瓦的发电厂40年的发电量。这次汶川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9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100万千瓦的发电厂2年的发电量。

    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里氏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里氏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2倍,相隔二级的震级其能量相差1000 (~x 32)倍。

    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者是微震;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里氏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有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发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南美洲的智利,根据美国地质调查所,里氏规模竟达9.5。

    五、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是相同的;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中国地震烈度表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度:微有感-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度:山川易景-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六、地震现象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晃动。

    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

    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建筑物,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震裂缝。

    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见浓尾大地震,旧金山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

    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

    七、地震传播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地震时,纵波较快传播到地面。沿地面传播的地震波称为面波,分为乐夫波和瑞利波。

    纵波

    从震源向地表传播,交替地挤压和拉张波穿过的岩石,在波传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后运动。所以在地表上,人们会感到所有的东西连同自己“跳”了一下。

    横波

    岩石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在随后横波传播到地表时,人们会感觉左右晃动;

    乐夫波

    在地平面上做蛇形运动,质点在水平面内垂直于波前进方向作水平振动。

    瑞利波

    沿着地面水平传播,沿波的传播方向作一垂直平面,质点在该平面内向前、向上、向后和向下运动,描绘出一个椭圆。

    编辑本段成因和类型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八、地震成因

    1、地震核变成因论:地震是地幔中核变的及时效应在地壳上的表象。

    地幔的长期沉淀、析出、分层,在地球深处形成较纯净的核裂变(如铀等)物质圈,同时由于地幔的长期析出或内部物质的生成析出或地幔对地表的液态、气态物质(如海水、石油、空气等)的吸入、热解,在地幔的上层(地幔、地壳之间)聚集了较为纯净的核聚变物质(如氢等)。地幔的对流造成核裂变物质相遇,以超过临界体积,发生核裂变,(如果此时附近存有核聚变物质)进而引发核聚变,产生瞬间极速膨胀,反弹地壳产生纵波,纵波拉伸地壳产生横波(尚未证实)。

    2、高压藏的围岩弹起和撞击成因说:

    )》一文提出的。江氏认为:在地下存在地质空间,高压气液体进入地质空间形成高压藏,在高压作用下,高压藏的围岩发生弹起和撞击作用形成地震。 九、地震之最

    ●世界震级最大的是1960年5月21日的智利大地震(里氏排名)

    ●中国震级最大的是1950年8月15日的西藏墨脱大8.6级地震

    ●死亡人数最多的是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地震,死亡83万人,伤者、无家可归者不计其数;

    ●地震损失最大的是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损失金额估计在1220亿至23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000亿元到1.5万亿元)之间

    十、地震预防

    江发世在《地球新论》一文中认为:防震是指通过人为措施解除地震危害,防止地震发生,而不是地震发生后的救助。

    防震方法是:对于高压藏类型地震,在高压藏区打钻,钻孔深达高压藏。将高压气液体通过钻孔引导到地面释放掉或加以利用,就可以防止地震发生

    十一、临震应急

    在已发布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或易发生地震的地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应急工作:

    1. 备好临震急用物品, 地震发生之后,食品、医药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和供应都会受到影响水塔、水管往往被震坏,造成供水中断。为能度过震后初期的生活难关,临震前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0zw.la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