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他们找出来的这些疑点,等摆到虞舜臣面前时,都被他用典故一一驳斥,或者虞大人一句反问就能让提问者哑口无言,令人羞愧得恨不能回去再闭关读个三十年书再来。
没有人能与虞大人比渊博。
明德书院的世家子弟一一铩羽而归,他们的行为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令万年书院的石经愈加声名远播。
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成群接伴地往京城而来,想要进万年书院一观。
另外,明德书院在找虞舜臣麻烦的同时,自己也遇上了麻烦。
上次虞舜臣在万年书院说的话,让一些喜欢究根结底的学生产生的兴趣,开始深挖李家先祖黎西先生。
黎西先生作为一代宗师,读书人对于他的生平事迹都知道不少,但是他们所知的大多都是从黎西先生的书和文章中得来。
现在,读书人纷纷学虞大人,将目光投向了与黎西先生同一朝代的人,所留下来的文字。
各县的县志,各个知名不知名人士的手记,游记,甚至是一些他们原本不会去看的杂学书,都让他们产生了兴趣。
看着看着,还真让一些人发现了问题。
比方说,有一位祖辈曾在的武州地方衙门上当书史的学生,不知道从哪里抄来了一张百多年前的衙门文书,有人状一位姓李的教书先生,窃了学生的文章,当成是自己的,借此扬名。那学生知道自己向来敬重的恩师所作所为后,竟想不开悬梁自尽了。
学生的父亲,悲愤之下告上了官府。不过这桩案子最后因为学生已经死了,其父又拿不出足够的证据证明文章确实是那学生所写,最后被定了个诬告。
无独有偶,还有人翻出了一篇与黎西先生同一朝代的,姓周的人的文章。文章暗讽一位德高望重的李某人,年轻的时候才华平平,老了之后突然扬名天下,世人都说李某人是厚积薄发,却不知此人是越老越无耻,惯于剽窃罢了。
这个姓周的文人,在当时名声很不好,后来还被牵连进了一桩官司,没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