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年之前,除了领工资之外,还能领粮票。
据说粮票是一九五五年开始出现的,一直用到九三年。八十年代的时候,北京的成年男性每个月有三十二斤粮食。
粮票是统称,实际上是由米票、面票、粮票组成的。粮票只能用来买粗粮,比如玉米面。
粮票有使用区域。在北京要用北京市粮票。不仅是去粮店买粮食,吃食堂、去饭馆、买点心都要用粮票。简单的说,离开了粮票就没饭吃。那时一定没有上访人员,也不会有流窜犯,因为粮票只能在本地用,离开了本地只能饿肚子。
出公差的人可以领到全国粮票。全国粮票当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但并不发给每家每户,而是机关单位把握着,谁出差发给谁,是不是要用本地粮票来换就不得而知了。
除了粮票,还有肉票、油票、布票。
其它副食也不是敞开供应。每家有一个副食本,用于购买糖、盐、豆制品。记忆中,酱油和醋是不用写本的。
现在讲究健康饮食,其中一项就是不能吃太多的油。以前是不用这种宣传的,因为配给的油票根本不够用。于是,肥肉是最受欢迎的东西。把少许瘦肉切下来做菜,肥肉用来炼油,炼油后的油渣也是好东西,烙出的油渣饼非常好吃。
总体来说,那个时代商品匮乏,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都实现配给制,所以出了各种票证。
好处也是有的。凭票的商品都是国家统一定价,非常便宜。而且,也很少听到涨价之说。
能依稀记得的一件事,火柴涨价。大概是从三分钱一盒涨到五分钱一盒,具体的数字记不清了。记得清的是,中央为此下发了文件,每个院子里都张贴着关于火柴涨价的决定的文稿,下面还盖着政府大红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