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两百六十四章 至死是少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祖。”

    少女随手将一部分青丝拨弄到耳后,看得李子衿如痴如醉,只觉得人间没有比这更美的景色了。陆知行说道:“我就是让你假设一下,假如这个做决定的人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这么认真做什么......倒好像是我逼着你回答问题似的。”

    李子衿颇有些不好意思道:“抱歉啊,知了。可我就是无法让自己不认真去思考一件事。”

    只是习惯了认真,所以无论对待什么人,什么事,无论今时今日的李子衿,是什么境界,身处怎样的位置,都会事无巨细地替每一个小人物,每一只草木精魅考虑。

    原因无他,只因李子衿自踏上长生之路时,所修行的剑法名为“共情”,仅此而已。

    何谓共情?那时候的少年,想了很久,认为共情就是对世间万物抱有敬畏之心。

    后来走过了许多山水,觉得共情好像是这样,却又不止是这样了。

    再后来,又觉得共情其实就是最初自己的那份“以为”。

    无关对错,你所认可的,所愿意认可的,便是“对”。

    有人所认为的“对”,是吃喝玩乐嫖赌。

    有人所认为的“对”,是快意恩仇爱憎分明。

    有人所认为的“对”,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仁义慈悲。

    有人所认为的“对”,是他人如何我便如何的人云亦云,人行亦行。

    重点不在乎于他人如何“以为”,只在于我们自己如何“以为”。

    所以李子衿,在走过了千山万水,在度过了“千年岁月”,在经历了这一切生离死别过后,重新认为自己少年时的认为,便是对的。

    人生是段旅程,所见所闻,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着我们。

    可每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也许都会经历三个过程。

    第一次,是那看山是山的初见,在这个境界,我们蒙昧,我们单纯地认为事情正如它表现的一般。

    第二次,是看山不是山的思考和存疑,在此境界,我们苦苦寻觅世间万物的“真相”,想要揭开世界的面纱,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和疑惑,世界好似只是一个虚幻的泡影,我们开始认识到事情的表象之下,还有隐藏的本质。所以迷茫。

    第三次,是看山又是山的接纳或被接纳,在此境界,我们不再盲目地相信一切表象,我们也不再钻牛角尖一般地探索本质,我们只是简单纯粹地拥抱世界。知晓了表象有表象存在的理由,本质也有本质存在的理由。世界并非非黑即白,并非善恶分明,并非邪不压正。

    李子衿是如此,扶摇天下的其他人,亦是如此。

    就好像人生必经的三次成长。

    第一次,少年意气,锋芒毕露,认为任何事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

    第二次,南墙没被撞破,自己撞了个头破血流,知道了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可以的。

    第三次,在知晓了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可以之后,依然拼尽全力,不留余地,奋不顾身地去做一件事。

    所以。

    男人至死是少年。

    少年意气永不改。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