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1581 火星(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80zw.la
    从丰盈计划的主基地出来一路向北前行七百公里就到了1号发掘场。

    按照时间轨迹,这里是冼芊嬅等人最早发现古人类遗迹的地方,也是他们曾经试图结束荒诞轮回的地方。

    发掘场的总面积达十七平方公里,差不多一座小镇的规模。这里的建筑物残骸种类繁多,建筑风格迥异,看起来完全不像是同一时代的遗留。另外就是随着发掘的深入,冼芊嬅等人发现,这座遗迹的主体在地下深处,而且仍处在坍塌状态,内部环境非常糟糕且危险,所以十分不利于展开发掘和科学考察。

    但即便如此,这座宝库也让冼芊嬅等人收获颇丰。

    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冼芊嬅从发掘场中搜集出大量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并整理成体系化的情报结构。

    后经过主基地中央衍算核心的分析疏导大概成立体系如下。

    首先是宏观概念的。

    这些遗迹诞生的年代早于地球人类文明的发源初期,甚至可以追溯到地球上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之前的七个千年以前。遗迹的主体风格偏向拜占庭,但部分核心建筑风格的精美程度却又安全与拜占庭风格相悖。

    另外,从遗迹中的阶梯、各类房间入口以及一些怀疑是遗迹原住民生活起居器具上分析得出,这些早于地球人类文明的远古火星先民的普遍体型是当代人类的1.5-1.8倍。不过让冼芊嬅等人十分不解的是,无论是在最初的1号发掘场,还是后续的2-7号发掘场中,他们都没有找到任何与猜想先民有关的雕像、壁画或者文字图像之类的痕迹。

    因此在情报结构的初段部分存在着两个重大的疑点。

    其一,是这些建筑真的是猜想中的火星先民留下的吗?其二,为何这些让人类倍感亲切的建筑物里没有留下这些“先民”的痕迹呢?

    另外就是,在冼芊嬅等人找到并着手发掘3号发掘场的时候,他们找到了大量奇怪类异星生物的雕像,它们大量的存在于建筑物的各处。有些个头很大,看起来就像是某种攘除凶邪的瑞兽雕像立于大型宫殿类建筑位的阶梯之下。有的则个头非常小,通常作为浮雕出现在建筑位的装饰区域。

    它们形态大体相同,只在一些细微处存在差别。

    然后在这个宏观的或者说粗略的考察范围之下,细化的体系又分成两大类。

    第一个类别是由遗迹内部文献主导的记录性体系。

    不过由于这些文献所使用的“文字”并不是人类体系内的任何一种有明确记录的文字。尤其是对于冼芊嬅他们这些人来说,这些文字与天书无异。

    好在丰盈计划中有考虑到接受外形信号波的分析衍算备案,因此通过主基地衍算核心的分析,作为文献分析主要负责人的苏晚霞还是大概的了解了一些文献记录的内容。

    这些文献可以被分作三段,但同属一个阶段。

    三段指的是它们的类别是体系性的,大概可以理解为一块完整拼图的上中下三块,分别描述了一个名为“创造阶梯”的三个层次。

    其中最上层层次为“精神的汪洋大海”,这是主基地衍算核心的机翻。苏晚霞通过自学语言学和神秘学之后,借助一些古籍参考,将这个机翻整理为“智慧形态的整合”。

    大体描述的就是在具现的宏观宇宙中,不管文明之间的距离有多么的遥远,它们彼此之间仍是存在着某种难以察觉的联系的。而且这些智慧最终会联结,繁盛,成为一个崭新的整体。有点类似于两个单细胞生物在一大盆营养液中各自成长。虽然这两个单细胞生物彼此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可它们的分裂式进化和成长是相同的,并且最终会相遇。

    位于中层的层次为“隔阂因彼此间的信仰日益牢固”。同样是机翻,明显关于中层部分文献的解读,中央衍算核心这一次的表现要通俗易懂的多。不过苏晚霞在中层部分解读上却足足用了四年的时间才有了一个相对完整,可以被人类思维直观认知的概念体系。

    用通俗的概念形容就是,“不同智慧与现实存在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认知壁垒,而这种认知上的壁垒都是以信仰作为轴心存在的,且几乎是不可逆的,无法被打破和解除的。”

    苏晚霞在理解这一段的时候引用了很多当代现实哲学思辨理论,主要围绕的就是人文主义社会日暮西山的当代社会,数据主义的日渐繁盛正在尝试彻底剥离个体的自主和自我思辨能力,也就意味着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全新的统一状态。

    不过人类文明从诞生至今,不同信仰的建立并非全无益处。甚至可以说,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恰好是思想迸发的时代。当代人类文明的数据主义显然是不符合人类的思想自由主义的,它更加的现实,是屈从于现实的理性思辨主义。

    乍一听很模糊,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

    具体而通俗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0zw.la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