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五十章 在戛纳(第四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春,二是情怀。’

    ‘再没有一种电影,能比中国式青春片更能以低廉的成本,带来明星与票房的双赢,《左耳》为什么需要改变这一种模式呢?穿穿校服怀怀旧,抒抒情怀卖卖纯,旱涝保收是青春,该片犹如人人皆知的常识般规律的发展着一切,青春偶像大抵皆是如此。’

    但是并没有阻碍它的票房飞涨…

    上映第五天,票房又过了6000万!

    五天破2.5亿!

    《一镜到底》、《泰囧》也不过如此…

    难道又是一部破十亿的电影?

    太离谱了吧!

    这年头,随便找个明星当制片人,随便找个明星当导演,再配上一部畅销改编,就能拿十个亿?

    太扯淡了!

    但他妈现实就是这么扯淡!

    事实上,这几年,伴随着IP改编应运而生,很多演员迎来了转型导演的成名、挣钱和身份转变的好机会。

    怎么说呢,风口上,没才华的猪也能飞起来。

    最开始演员做导演,多是一些中生代,比方说邓朝、赵巴菲…

    他们在原有领域已颇有建树,却苦于难以突破瓶颈,演员年龄到了尴尬之时,受到市场小花小肉的冲击,加之观众的口味往仙侠、奇幻等方面上便宜,找不到合适的剧本、演不到有劲的角色,不如自己当导演,寻求突破。

    不但能升级身份,还能拓宽演艺事业版图。

    后来,真的是因为制片厂找到他们。

    明星做导演拥有天然优势,他们摸爬滚打多年,人脉和资源自不必说。

    而从投资方和发行商的角度来看,比起扶植新导演,与明星导演合作的风险更低,明星自身的人气所引发的话题及市场号召力,远比一个年轻导演来得更强。

    常规意义上来说,电影是导演个人作品,很多时候传达的是导演的思想与见解。

    电影是导演对世界表达的方式,选择拍摄什么、如何拍摄,日后作品在市场上有何反馈,都是导演在意和需要把控的东西。

    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不再有耐心去培养新导演,而是邀请明星当导演,置质量与口碑于不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