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一章 伊朗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了那里包括外交官在内的所有德国人,其中一半被俄国抓到西伯利亚,大多惨死。

    另一半被英国流放澳大利亚。

    被盟友瓜分占领的国家1942年初,伊朗接受了《三国同盟条约》,事实上这个新盟友被英俄瓜分了。

    英国人在其占领的南方,支持部落势力,对抗中央政府。

    苏联则在其占领的北方,扶植了人民党。

    1943年9月,巴列维国王对德宣战,伊朗成为同盟国阵营中的一员。

    1943年底,美俄英三国首脑于德黑兰召开会议,签署了著名的《德黑兰宣言》,而美英援苏武器,源源不断地经伊朗运往苏联。

    二战结束后,美国人立即撤出伊朗,最后英军也撤出了伊朗,而苏军不但不撤,反而在伊朗的阿塞拜疆地区和库尔德地区建立了两个傀儡政权。

    巴列维一面向美国求援,一边派兵与傀儡政权作战,杜鲁门也向斯大林发出强硬的警告。

    斯大林权衡利弊,终于在1946年5月令苏军撤出伊朗。

    “石油,10%是经济,90%是政治。”英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董事长丹尼尔-耶金曾这样感慨道。

    在他看来,石油和国家之间复杂的关系是其他所有大宗原材料都无法比拟的,石油背后总能找到国家的影子。

    英国石油公司在伊朗的开始完全归功于一名叫威廉-诺克斯-达西的商人的成功投资,以及一名叫乔治-伯纳德-雷诺兹的地质学家的坚持。

    早在1900年,达西开始资助一组探险队在伊朗的石油勘探,并且在1901年开始与波斯沙阿--这是对波斯古代君主的称谓穆扎法尔丁-沙进行谈判。

    最终,这位昏庸的波斯君王用两万英镑的代价,向达西出售了60年对波斯12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石油勘探经营权,这几乎涵盖波斯大部分国土,但北方五省除外,因为当时这里是沙俄帝国的势力范畴,波斯可从日后的石油收益中获取16%的利润。

    尽管现在看来有些荒诞,但对于当时穆扎法尔丁这位极其喜好游历欧洲,但又受困于国库空虚的君主而言,他只是用国家资产进行套现,相比他出售涉及主权的海关权而言,这再正常不过了。

    何况,这位君主当时囊中羞涩,而且又急需赴欧看病,他甚至曾因首府大臣向沙俄举债不成,而轻易将其撤换。

    穆扎法尔丁国王匆匆的决定,却铸成伊朗长达半个世纪的隐患。

    这位不得人心的国王在伊朗爆发立宪革命后,被赶下了台,结束了其对伊朗长达十二年的统治。

    拿到专营权后,达西聘请了雷诺兹,前往伊朗沙漠探寻石油的踪迹。在天花泛滥、兵匪横行、饮水匮乏、气温常常高达50摄氏度的条件下,雷诺兹和其勘探队在沙漠中辗转了近八年。

    达西同样也倾其所有,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其间达西被迫将其大部分股份转卖给格拉斯哥基集团旗下的伯马石油公司来缓解资金压力,但依然无济于事。

    到了1908年初夏,勘探已经花费了50万英镑,达西和伯马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