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的钟楼上,按照现在的时辰来敲。
也就是子时为二十三点,两刻钟一响,半个时辰按照钟上的阿拉伯和汉字数字的字数响。
需要上弦,每天有人进去负责。
不然正常一天十二个时辰,其实有补时的,计算特别烦琐。
大唐的一刻钟不是十五分钟,是十四分钟多,然后会有补时。
有补时,有闰月。
现在大钟一出,就不用补时,大家按照这个来计算。
要是有误差,李易那里有办法调整。
李易小的时候啊,遇到了夏至会往后调一个小时的钟,之后就不调了。
不调的结果是什么呢,地球另一边的那个总是觉得自己天下第一的国家,跟他的国家的时差出问题了。
有时是十三个小时时差,有时是十二个小时时差。
在那个时候,他的国家其实就在抗争,凭什么以你为标准?
后来出现了数字货币,许多国人感受不到差别,因为跟其他的几种软件上的货币运转差不多。
实际上不是,软件上的不属于单独货币,只是货币的承载体。
他们要是敢说自己这个是货币,不枪毙他?
李易那里的国人之所以感受不明显,那是因为国人适应性特别强,包括二维码。
本来这个东西是人家岛国弄出来的,结果李易国家的国民接受速度最快。
就像大唐的开元通宝,大唐人都接受。
然后倭国的此刻的和同开珎,只能在平城京流行一样。
李家庄子的兑换券一出,大唐百姓只要知道的,都愿意用。
这是民族特性,适应性最快,并且带着自己的底蕴。
故此,李易那时刚开始的数字货币百姓感受不明显,就是因为已经适应了,没办法,咱们民族跟别的不一样啊。
而这个数字货币,其实不是完全针对国内来用的,是针对另一个国际货币。
国内的怎么都行,百姓可听话了,它要冲击的是十三个或十二个小时时差有变动的国家国际货币体系。
之前是国际大宗贸易和特别经济区域结算,数字货币针对的是小额贸易与非固定区域的货币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