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十八章:一波未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孙承宗态度之所以彻底改变,还不是因为自己到了辽地,对战情状况有了详细了解。

    他切身实际的感受过,知道熊廷弼经辽不易,也知道辽地是个大火坑。

    无论巡抚洪承畴、经略熊廷弼,还是他这个新上任的广宁参议,如今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一地有失,三者同罪。

    到了那个时候,朝中还会磨砺笔刀,对孙承宗这个昔日的帝师抨击相向,往日的情谊,会在一瞬间碎裂。

    看完,叶向高捏了捏眉心。

    他久居京师,朝堂之事虽了如指掌,但毕竟身居文职,辽东地势,广宁也好,辽、沈也罢,对他来说,不过都只是一些遥远而陌生的地名。

    “袁崇焕…”叶向高重复了一句这个名字。

    他始终想不明白,这只是一名宁远的四品兵备佥事,却得到孙承宗如此力荐。

    孙承宗如今这份奏本,不得不让他心生警惕。

    若自己去了辽地,会不会也是这样?

    除了为王化贞定罪,孙承宗的奏本中也提出了另外一个建议。

    便是放弃糜烂的辽、沈数百里土地,收缩至宁远、锦州一带建立防线。

    孙承宗的设想,是提升宁远兵备佥事袁崇焕的地位,令他驻守宁远,而自己放弃广宁,移驻锦州。

    宁、锦一带,层层筑起高垒,招募辽人守辽土,扩充辽东军的规模,形成一道天堑。

    叶向高知道,自己没有去过辽东,并不能理解孙承宗的想法,所以,他选择将这份奏本下部议。

    ......

    孙承宗的奏本一下部议,即在朝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一石激起千层浪,前几日针对王化贞、熊廷弼之争者,转头又搅入设立宁、锦防线之论。

    在此期间,部院中出现了另一个声音。

    这些人曾支持熊廷弼,声称袁崇焕人微言轻,不足以任大事。

    通政司提议,常驻辽阳的熊廷弼移往山海关,调大同巡抚高第往山海关,任蓟辽经略,佐熊廷弼事。

    随即,东林诸臣的反对声音接踵而至。

    一时间,各种争论的奏本纷纷飞往西暖阁。

    大理寺、都察院等官员详列举守山海关的种种不可取,款款而言一旦山海关失陷,百里后即是京师,奴骑朝夕可至。

    所谓一墙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