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天险,世所周知,位居黄河、渭水、洛水三水交汇之地,堵塞要冲,飞鸟难越,背后十二连城长达三十里,以为保障,只消卡死自北而下的黄河唯一平缓所在,也是最大的渡口――风陵渡,三秦便稳若泰山。
远在黄土高原上的黄河九曲十二套,水流平缓,可是流过河口镇,为南北走向的吕梁山所阻,折向南流,一路奔腾,水流变得湍急起来,直到为秦岭支脉华山阻挡,再次折向往东,方稍稍减缓水势,可供摆渡,而风陵渡作为秦晋之间的唯一渡口,重要性不言自喻。
挽输今正急,忙煞渡头部,风陵渡如此紧要,自然繁忙的很,千百年以降,不知有多少渡船在这里日日摆渡,不知多少人自这里从晋入秦,自秦入晋,而到了一六四四年七月,胜捷军数万大军出潼关,也是从风陵渡踏上北征之路。
胜捷军精锐尽出,留在潼关的兵马却也不少,先前收编的保安团万余兵马,陆续征募的新兵营万余兵马,再加上少数精锐步军,以及黄亮麾下舔砥伤口,图求恢复的骑军,潼关可说万无一失。
有如此众多兵马,足以确保潼关不失了,不过身负保卫潼关重责的兵马任务可不仅仅是保障胜捷军后路,转运粮草辎重也是每日必做的功课,数万大军出征,一天至少消耗四五百石的粮秣,这还只是军队所需,再算上民夫日用,累积下来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如此众多的粮草辎重需要转运,可想而见潼关守军如何繁忙,每天天不亮便要组织渡船,将粮草辎重运过河去,在风陵渡卸载后便要抓紧时间装车北运,一队队民夫如工蚁一般,流水价地劳碌不休,直到入夜方能休息,及至第二日,还得早早起身干活。
日复一日,天复一天,可是军也好,民也好,却少有人抱怨,辛苦忙碌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是为了数万秦人子弟能挡住北方如虎狼一般的鞑子,唯有挡住鞑子,刚刚开始施行新政的关中三秦方有前途未来,便是再累再苦又值得什么!
为人为己,潼关乃至三秦军民同心协力,绝不希望出一丝纰漏,而让所有人高兴的是,北征的胜捷军频频有捷报传来,与鞑子半路相遇,胜捷军丝毫不惧,听说交战数次,颇有斩获,斩杀了上千鞑子兵!
空车返回的民夫回返路上,一个个兴高采烈,把自己道听途说来的消息传扬的到处都是,一个个绘声绘色,仿佛亲眼见到胜捷军大战清兵了一般,真正有经验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